北苑御
茶(北苑貢
茶)是指宋代貢
茶,主産區在古代建安縣吉苑裏,即今建瓯市東峰鎮境內。
东峰种植
茶葉曆史悠久,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
茶葉産區之一。據有關文字記載和當代
茶學專家陳椽考證,在南北朝時(479-502年)建州就已有人工種
茶和從事
茶葉加工生産。
至唐朝开元天宝间(713-755年)建州境内就已盛产
茶葉,且
茶葉制作已從草
茶向蒸青
茶過渡。
《画墁录》述:唐贞元年间(785-804年)常衮担任福建观察使兼建州剌史,在建州主持改革
茶的制作工藝,把蒸青
茶葉研末和膏,壓成
茶餅,創制了研膏
茶,俗稱片
茶,因
茶餅中間打有一小孔便于用繩穿起來攜帶,所以也叫串
茶。
研膏
茶的名品叫“紫筍”,又叫“香臘片”(一種加臘面的片
茶),在全國已享有聲譽。貞元後期,建安山地種
茶已相當普遍,而且出現了許多種
茶大戶和一些因辦
茶園發家的“
茶焙地主”,建安吉苑裏張廷晖便是突出的一個。
到了唐末,建安研膏
茶開始進入上層社會,並被地方官列爲每年上供的貢品。
至南唐,王审知建立闽国,当时建安吉苑里
茶焙地主張廷晖在鳳凰山擁有數十裏
茶園,生産的質量相當不錯,民間傳說因爲當時閩王好
茶,而且特別喜歡張的鳳凰山
茶,于是不斷來索取,張不堪其擾,加上閩王之子王延禀、王延政等人內讧爭戰,戰事頻生,民不聊生,
茶業難以維持。
闽龙启元年(933年)张廷晖干脆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的
茶山獻給了閩國。閩王因此大喜,並封了個“閣門使”官給他,依舊讓他管理
茶園。並把鳳凰山辦成閩國的禦
茶園,因鳳凰山在閩國北部,取名北苑,這便是北苑禦
茶園的由來(嘉靖《建甯府志》亦載:“龍啓中(933-934年)裏人張廷晖以所居地宜
茶,悉輸之官,由是始有北苑之名”)。
《中国
茶葉大辭典》記:南唐保大元年(943年),閩王延政遣潘承佑主北苑
茶事。靠著朝廷的支持,北苑研膏
茶在制作工藝上得到很大提高,保大四年命建州制的乳
茶,號曰京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