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信陽茶歌想到信陽民歌|茶歌
還是委婉纏綿的小調、诙諧風趣的田歌,或是熱情奔放的革命曆史民歌,無不生動活潑,各具風采;深刻而生動地表現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願望;真實記錄和反映了信陽不同地域、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生活實踐活動。蘊藏豐富,影響深遠。
情歌、小調通常稱民間小調,主要表現人們的不同情感和交友交流的需要,是人們社交活動和抒發感情的重要方式。
这类民歌在信阳民歌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保存较完整;小调在内容上多以反映男女爱情生活,如《摘石榴》、《茶山歌》、《一朵茉莉花》、《雙探妹》、《四季相思》、《五更繡荷包》、《十想》、《俺跟二哥隔道牆》等;
也有反映劳动和生活情趣的,如《对花》、《采茶歌》、《放風筝》等,幾乎包括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經過千百年來無數民間藝人和民歌手的傳唱與加工,旋律婉轉流暢,優美動聽。演唱時往往加一些襯字、襯腔,多半有樂器伴奏;唱詞和曲調通常是固定的;曲調結構上一般爲上下句或四六句;音樂語言樸實流暢,節奏較規律,結構較完整。
燈歌、會歌則是載歌載舞,“花燈高挂就地玩燈”,“打開場子就地唱戲”是民間習俗,是民間音樂文化生活的重要體現。燈歌、會歌的演唱一般有相對固定的時間和地點。逢年過節玩燈時就是燈歌會歌的賽歌會,十裏八鄉的歌會班子彙聚一起,你方唱罷我登場,場面熱烈壯觀。
山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句山歌(也稱五句聯、五句頭),如“日頭落山紅彤彤,麻雀鑽進刺蒲籠,噔雞子打鼓天不早,掌櫃的假裝耳朵聾,你不收工我收工”。前四句用比興的手法表達歌詞內容,第五句起到點睛作用。再如山歌《慢趕牛》:“山歌本是古人留,留作農夫解憂愁,幾年不把山歌唱,幼年英雄白了頭,人到老來萬事休”。曲調低沈緩慢,伴著老牛徐緩沈穩的蹄聲,唱起來雄渾蒼涼,聽起來引人深思。
田歌是人們從事田間勞作時演唱的民歌。幹旱季節人們就架起水車,一邊車水一邊敲著鑼鼓唱著"車水歌";“一上水車把腳挪,邊車水來邊唱歌”。插秧、薅秧時人們成群結隊在田間邊勞動邊唱歌。田歌音調高亢遼闊,節奏自由舒展,通常是一人領唱,衆人和腔,一唱一和,此起彼伏。悠遠清澈的領唱,和著熱情奔放的接腔,在遼闊的田野中彙成雄壯的田園大合唱。
號子是人們在進行繁重體力勞動時用來指揮行動、統一節奏、振奮精神、消除疲勞並具有號召力的一種民歌。主要有夯號子、打硪號子、拉扯號子等,多用于建築、水利、航運等處。大都是一人領唱衆人和音;歌詞爲即興編唱,音律簡單流暢,節奏铿锵有力。
信陽民歌分布較廣,主要在大別山區和�負恿槳叮�商城縣、新縣、潢川縣、固始縣、羅山縣、光山縣、淮濱縣、息縣都有民歌存在。但由于地域環境等不同因素的影響,民歌主要集中在商城、新縣、固始等縣,並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形式。
信陽民歌是民間音樂文化的載體之一,起源于人民群衆的生産勞動,在傳承和演變中,既保持了本地的音樂特點,又融合其它地方民歌的因素,如荊楚民歌、吳越民歌等,凸顯出自身獨特的特征,即“兼收並蓄”的特征。經過對信陽民歌有關事項的認真考證,發現信陽民歌的分布、發展具有統一而多樣、和而不同的特色。信陽民歌因其特殊的地理、曆史、文化環境,又保持了相對穩定性,具有結構形式完整性和相同體裁民歌體系化的特點。
信陽民歌兼具南北民歌的特點,它既有西、北方民歌高亢、嘹亮、奔放、豪邁的風尚,又有東、南方民歌細膩、婉轉、靓麗、悠揚的韻味。信陽民歌浩如煙海,曆史悠久。到今天,信陽民歌已經完全成熟,並已經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王亞軍.中國民歌的特點與唱法[J].吉林:長春師範學院學報,1995.
[2]陈有才.走进信阳 品读豫南民歌[J].郑州:广播歌选,2010.
[3]郭兆勝.變化著的民歌價值[A].天津: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1990
由信陽茶歌想到信陽民歌
茶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