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防齲研究進展
t等發現在喝茶飲料過程中及其後一段時間,唾液澱粉酶活性會受到抑制。深入研究顯示紅茶和綠茶飲料都能抑制變形鏈球菌的澱粉酶活性,並且紅茶的作用 更強。其機理可能是大分子量的多酚物質在起作用 ,而紅茶中大分子量的多酚物質含量更豐。並且這種對澱粉酶的抑制作用 與茶叶中氟化物的含量无关,体外实验表明,在加入NaF 10mg/L浓度时对淀粉酶活性没有影响。 5、作用 方式 上述提到的茶葉的抗菌作用 及其他防齲作用 具體機制不甚明了,在一個模型系統研究中發現EGCG和EC能改變細菌膜結構。雖然茶葉及提取物組分具有廣譜的抗菌活性,但改變膜結構的特性具有選擇性。兒茶素對蛋白具有親和性,茶水中加入血清後其抗菌性能會顯著下降。我們喝茶時的特殊口感就是兒茶素與蛋白结合后产生的。EGCG能與酶或细菌的蛋白成分结合,引起其三维结构改变,进而使之丧失功能。 四、茶葉體內抗齲作用 研究 上述的体外研究提示茶叶或其提取物可以预防龋齿发生或延缓龋齿的发展,但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获得的临床研究资料更有说服力。 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用茶水漱口後60min還可以在唾液中檢測出兒茶素,並且存留于口腔中食物殘渣被酶降解的比例大大減少。Kaneko等的研究發現,用20ml含兒茶素0.25%的茶水漱口後,其抗菌斑形成作用 可持续90min。 实验动物模型表明了各种茶葉提取物組分能夠預防或減少齲齒的形成。將變形鏈球菌感染無菌健康大鼠,再將含兒茶素的致齲食物喂養作爲對照,其齲失補牙面(DMFS)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兒茶素可以抑制變形鏈球菌的生長,從而減少或預防齲齒的發生。大鼠實驗已確證無論紅茶、綠茶、烏龍茶在動物體內都有抗齲、防齲功效,並且烏龍茶中的低聚兒茶素作用 勝過綠茶。 由于人体研究混在因素太多而难于控制,很难设计一项研究能得出茶葉抗齲、防齲的定論,一些相關的研究還是會給我們一些令人振奮的結果。Elwin-Lewis發現兒童每天飲茶1-3杯與每周饮茶1-2杯相比,其齲齒發病率顯著下降。Parajas在一組兒童試驗中發現,午飯後即飲茶一杯可明顯降低兒童齲齒患病率。有人將0.2%綠茶茶多酚漱口液與普通化学牙膏进行对照,也发现牙龈菌斑指数有显著性差别。日本一项为期250天的研究发现,每天饮用1杯绿茶的孩子與不饮茶的孩子相比齲齒發病率減少一半,且這種效果在隨後的時期中會持續保持。英國一項對14歲青少年的研究表明,飲茶者與饮咖啡者相比,其龋齿患病率显著下降。Wu等应用大量的实验证明,儿茶素抑制變形鏈球菌生長及其所産生的酸性環境,進而抑制牙垢及菌斑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兒茶素對變形鏈球菌GTF活性的抑制。在一項爲期7天的試驗中,每天實驗組喝茶10次,试验结束时实验组口腔唾液PH值比对照组显著提高,菌斑指数明显降低。 五、展望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茶葉及其提取物確實具有抗齲效果,其中的生物活性成分通過多種途徑作用 于α-溶血性鏈球菌,但臨床資料需要進一步積累充實。從目前報道的幾項研究結果看,其效果還是令人鼓舞的。除鼓勵盡可能多的人飲用茶水外,將茶葉活性成分應用于口香糖、牙膏、漱口水等産品中是一條可行的方案,這種方式值得衆多廠家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