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陽天目湖白茶路在何方?|白茶行情
走向市場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
席雲春認爲天目湖白茶的定價還是低,與投入不成正比,回報周期長。他分析說,比如建辦一個年産白茶1萬斤的企業成本大概3000萬元,每年的運轉成本需要200萬元,那麽就算利潤在500元/斤,10年也才能回本。
來自定位的尴尬感
消費者到底如何看待天目湖白茶?缪惠民認爲,消費者對其的定位只是土特産禮品茶,遠遠沒有成爲衆所周知的區域商品茶。他分析說,天目湖白茶的消費群體主要還在本地及周邊城市,因其價格昂貴,用途以送禮爲多,普通消費者接受度不高。他認爲,天目湖白茶應該走精品路線。
缪惠民的觀點得到不少茶企掌門人的贊同。“在茶葉市場上,超過千元一斤的就屬于奢侈品”,席雲春這樣評價。他的公司近兩年推出的新品“金香螺”,就是一種用碧螺春的工藝制作的黃金茶,市場價定在了2000元/斤。他還推出了一款“黃金白茶”,市場價定在6000元/斤。
天目雲露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葛聯敏則認爲,天目湖白茶目前産量過剩,盲目最求規模化,品牌只有地方知名度,沒有全國影響力,必須對其准確定位。他實笃笃地提出,如果天目湖白茶産量能減少2/3,可能市場效果完全不一樣。這個公司的茶葉品牌“天目雲露”剛剛被授予“江蘇省著名商標”稱號。
其實早在2012年,溧陽市副市長夏國浩就提出了天目湖白茶也需要“計劃生育”的觀點。爲什麽時至今日效果甚微?席雲春認爲,這是由于農業進入門檻低,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不少茶企盲目追求效益,忽視了整個産業的良性發展。缪惠民說,除了開發規模太大外,外地白茶的大量湧入,本土品牌的維系力度不足等都是導致“計劃生育”效果不明顯的因素。
來自市場的緊迫感
如何破題天目湖白茶市場之路,當地規模茶企在不斷地思考與探索。卞永前認爲,可使用農産品地理標志的16家茶企應建立一個統一行動的機制,嚴格實施白茶産品“身份證”管理機制,注明商標、質級、生産企業名稱、地址、電話等信息,建立天目湖白茶質量可追溯機制,來重建天目湖白茶市場秩序。
席雲春認爲,重建市場秩序可從檢查“三無”包裝開始,對進入本地市場的白茶實施地産茶和非地産茶標識管理,非地産茶禁止使用天目湖白茶包裝。從源頭規範起來。
缪惠民認爲,政府對白茶的扶持應從基地開發、工藝的重視轉向市場銷售方面,比如行業抱團開店,興建一批文化味濃、品味高、富有特色的茶館、茶莊、茶苑等。他笑言,茶研所的職責已從科研生産型轉向了市場開拓型了。
在溧陽茶企今年銷售普遍不景氣的形勢下,“天目雲露”逆市上揚,銷售同比增加20%至30%。葛聯敏告訴記者,只靠種茶、賣茶肯定走不遠。“天目雲露”目前正在做的是研究如何延長茶葉的産業鏈,開發白茶速溶茶、袋泡茶、茶飲料、茶保健品等産品,形成天目湖白茶産業的産品群。
打造能够出口的新产品。葛联敏说,政府认证好原产地、打击好假冒伪劣,企业建设好自身品牌,走出去闯市场。他告诉记者,他的客户90%在外地,5年内准备进军北京、南京等一线城市开设专卖店。
白茶行情 天目湖白茶 溧陽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