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茶風波之後你還敢去台灣買茶嗎?|茶葉新聞
来源:新浪网 2015年05月22日
今年三月,台湾地区发生有民众连续两天喝了某连锁茶飲店的“玫瑰花瓣冰茶”後,出現頭暈、四肢無力的現象。苗栗縣衛生局受理檢舉後進行抽檢送驗,竟從同一茶葉檢體中驗出13種農藥殘留,以及一種已禁止使用多年的殺蟲劑DDT成分。因而再一次引爆茶葉飲料安全問題。相關主管機關除了勒令業者停業外,還依例啓動“市售連鎖手搖飲料業者稽查項目”,持續責成各縣市衛生局進行稽查與抽驗茶葉及花茶原料産品共達八百多件,檢驗結果農藥殘留不符規定的不合格率約爲8%。
就台灣接連出現的“農藥茶”事件,消費者還能安心的喝茶飲料嗎?筆者在此便一一解答其中的消費疑慮。
十幾種農藥不足爲奇
消費者對天然的農産品認同會受季節、産地、氣候等因素影響,購買時會依據經驗來選擇質量較佳的農産品。但農産品一旦加工轉換成食品呈現後,消費者卻忘記農産品的本質,一味要求食品應有一致高水平的質量。
基于消費者的需求,廠商就會進行“調整”。茶葉的生産也如此,采收的茶葉在産地加工後,送到品牌廠商手中,都會進行二次焙火加工。對來自不同産地必須達到質量一致的要求,就必須靠經驗及儀器將來自各地的茶葉混合調整,並進行調整加料,達到商品茶所標榜的終年口感相同的量産品牌茶。
其中,混合調整這道工序會導致同一批茶裏有來自各地不同茶農所種植的茶葉。由于各國農藥管理的模式不同,影響各地農民的農藥使用習慣,最後成爲商品的茶葉中內含一、二十種農藥也就成爲不足爲奇的必然現象。
所有經濟性的農林植作物,爲了提高産量、避免蟲害,施用農藥是必要之物。農藥就是保護植作物免受蟲、鼠及其他生物危害。既然農藥具有毒性,使用農藥又是必要的,那接下去要問的是:能否等到農藥毒性在植作物中完全衰退了才開始采收?這個答案又是否定的,因爲一方面植作物的成熟收獲期有一定期間,再則必須讓農藥在植作物上維持一定的有效量,才具有保護植作物的作用。
所以,植作物只要使用農藥,在采收時仍有農藥殘留是正常的現象。既然會有農藥殘留,應該關心的就是農藥管理問題。各國對農藥的管理,從核准制造、銷售管理、使用輔導,到采收前的田間監測及上市後的市場監督抽測,都有主管機關分工納入管理層層把關。整套管理流程如果完全落實執行,那終端消費者會受農藥毒害的機率也就微乎其微了。
“農藥茶”有多毒?
台灣此次事件引爆點是手搖杯的“花茶”。從主管機關啓動的800多件檢測結果來看,花茶不合格的比率占抽驗不合格件數的三分之二以上,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