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行家谈老紫砂壺鉴定方法|老紫砂壺鉴别
老紫砂五字鉴定法
“真正懂行的人,能在一眼之間就分辨出是不是老壺。”這也是李海對自己學生的要求。有人認爲李海的這一標准有點天方夜譚,但李海認爲,實際上分辨真假很簡單,他當場可以“傳授”給我們。
看:看的目的是辨明器物的時代特征。看它的造型,符合哪個時代的精神特征。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審美要求和情趣,所以李海說“器型決定時代”。任何器物都會打上那個時代的印記,其次看老氣、包漿。
摸:摸的目的是查明制作工藝。摸器物內的棱角,把手指伸進紫砂器內往周圍摸,如果棱角分明,甚至刮手,說明是手工制作,有可能是老壺。如果很光滑,無棱角,可能是灌漿、模具或者手拉坯制作,這種壺多爲新壺或仿制品。
敲:敲的目的是了解有无破损。把一件紫砂壺平放在左手掌上,用右手中指弹一弹,或用壶盖轻轻敲一敲壶身,如果声音清脆,壶体基本无多大破损(毛口除外);如果声音沙哑,则此壶必有冲线或破损。
刮:刮的目的是搞清楚有无修补。用紫砂壺的盖边或子口在壶口、壶身、壶嘴、壶把等各部位刮一刮,声音清晰,手感硬朗,即没有修补;反之,声音沉闷,手感疲软,即有修补。
闻:闻的目的是辨别有无做旧的手段。正常老紫砂壺大多茶味已失,基本沒有異味。做假壺,氣味異常。因爲大多數是用高錳酸鉀浸泡,或擦皮鞋油,打地板蠟,塗墨汁,或埋在土裏用髒水去澆灌等等,均會散發出不正常異味,這些絕不是老壺。出土的老壺會有一種土香味,特別是澆水後更明顯。
紫砂壺真假辨
1.看造型和工艺。如明代紫砂壺的总体特征是粗、大、笨,清初从陈鸣远开始,紫砂壺制作崇尚精巧、秀雅之风。康熙时出现彩绘,乾隆时出现描金,嘉庆、道光时,以陈曼生一班文人参与紫砂壺的题诗刻画,是紫砂器的装饰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2.看泥色和配料。紫砂泥以宜興地區丁蜀鎮黃龍山附近出産的陶土最好,一般分爲紫泥、綠泥、紅泥三種。一般來說,明代砂器泥料較粗,清代較細。晚清至民國一件砂器常有幾種色泥出現。
3.分辨名家及款識。從明正德至今,五百年來名家輩出,仿制者一般都是仿名家,所以對各時期的名家及工藝手段、款識特征都要有明確認識。
历来紫砂壺名家被仿得最多的是时大彬,其次即陈曼生和杨彭年,其他如陈鸣远、邵大亨等也有仿品。要识别仿品,就要从名家的用泥、制作手段、款识等几方面下功夫,深谙其理才能明辨。
一般來說,名家壺的線條剛勁有力、挺拔,講究點線面。點,就是壺嘴、壺把、壺蓋上面有三點,這三點要對齊。線條,直線要挺拔,圓線要圓潤飄逸。方壺的面,要平、整齊,真正的好壺,面是平的,像玻璃一樣。圓壺的面,要圓滑自然。
“雖然壺沒有生命,但是我們往往說它有生命,它的生命就是制作者賦予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