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籽鼓起農民“錢袋子”
得,政府辦了件好事。”
謝錦新的這個油茶低改基地僅是永豐縣利用新技術改造稀疏殘次油茶林取得實效的一個縮影。像謝錦新這樣的油茶高産戶在永豐縣已超過1000戶。去年全縣茶油産量達到200萬公斤,産值達320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400元,其中龍岡、沙溪、上溪、沿陂等産油大鄉農民人均增收600元。“劣種換良種,三年換個大油桶”。油茶以不容置疑的事實,已成爲千萬農家的致富樹種。
永豐縣現有油茶林48.5萬畝,占全縣經濟林面積的60%,爲全國19個油茶生産重點縣之一。然而,長期以來,由于經營機制不活,管理粗放,造成産量效益低下,平均畝産茶油2至3公斤,增産潛力極大。
作爲油茶種植面積大縣,能否使資源優勢轉化爲經濟優勢,使油茶籽真正鼓起農民的“錢袋子”?永豐縣把油茶産業作爲農民增收的新亮點來培植,對油茶低産林進行大規模的改造。采取常規技術改造和良種更新改造兩路並進的辦法,對現有油茶林實行分類改造。爲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縣裏實行資金扶助,每低改1畝油茶補助5元,建設1畝油茶高産示範林補助20元,新造1畝油茶優良品種補助50元。廣大農民紛紛荷鋤上山,全縣油茶低改熱潮叠起。近10年來,全縣共引進油茶優良無性系50多個,建立油茶良種采穗圃150畝、種子園329畝、良種繁育基地500畝,完成油茶低改面積30萬畝,其中油茶低改精品工程2萬畝,國家項目油茶低改3萬畝,補植油茶良種苗木1000萬株。
一番低改美容後,萬頃油茶今更香。經過多年努力,昔日“老、稀、雜、病”油茶林得到了有效改造,産量翻番增長,去年平均單産達6公斤,高者達到10公斤以上。沙溪鎮墩塘口村農民賴傳寶,種植了20畝油茶林。每年夏收一過,全家便帶幹糧上山,一幹就是一個多月,對油茶林精耕細作,他的油茶林每年都能産油200多公斤,成了全縣有名的高産戶。今年,他計劃再擴種70畝。他興奮地說,用不了幾年,可産茶油1500公斤,收入2.4萬元。
與此同時,該縣把基地建設與産品系列開發、深度加工結合起來,實現多層次增值,延長油茶産業鏈。過去,全縣每年約有500萬公斤榨油後的茶餅廢棄掉。據科學檢測,茶餅中含有6%-8%的茶油,12%-15%的茶皂素以及豐富的蛋白質和澱粉。爲開發利用這一資源,他們從外地引進技術和設備,投資興辦了綠海油脂公司,建成了精制茶油和皂素提煉兩條生産線,每年加工茶餅500萬公斤,生産精制茶油21萬公斤,農民從中獲利200多萬元。龍岡畲族鄉每年爲綠海油脂公司提供50萬公斤的茶餅,總産值達420萬元,僅此一項,全鄉林農戶均增收1400元。
日前,從江西省林業廳傳來喜訊,永豐縣油茶已被省委、省政府列爲全省農業“一村一品”十大産業基地之一,規劃新造油茶基地6萬畝,使全縣油茶基地面積達到54.5萬畝。作爲惟一被省列爲油茶産業基地的永豐縣,油茶籽將真正鼓起農民的“錢袋子”,爲農民增收致富開辟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