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酦酵之學理、茶葉酦酵程度
、牛頓(Newton)氏及孟(Mann)氏均同意此說而引申之。孟氏對酦酵有深刻之研究,證實酦酵時之氧化反應,乃依賴葉本身中之過氧化酵素爲觸媒,並謂酦酵視葉中所存之酵素之多少而異。孟氏之酵素說,曾爲衆所承認,然大部分尚無確證。
茶葉酦酵時必須吸氧,如將葉放入真空中或二氧化碳氣體中,則酦酵作用 不能開始,惟一加入氧,則酦酵立即開始,故吸氧實爲茶葉正在進行酦酵之一特征,然亦僅在一定之酸度內,始能發生氧化作用 ,此適度之P.H.值爲5-6,如酸度增加,則酦酵作用 停止;如添加堿(Alkali)則促速單甯之非酵素自動氧化作用 (Auto-oxidation)。少量之氰化鉀(KCN),可完全阻止酦酵,一如葉之先行蒸過者。凡此種種皆足證明 茶葉酦酵。系一種以酦素爲觸煤之氧化作用 。
(三)酦酵時發生何事之學說
單甯紅 質說:卡本德及哈理遜氏(1927年東北印度紅茶制造法)對酦酵進行時色澤變化之解釋如下:
1. 酦酵乃因茶葉細胞之內容物與空氣及酦酵微生物接觸所致。
2. 红色乃因空气与刺激性單宁之作用 所致。
3. 化学变化之结果,生成由金红色至紫褐色各种不同之物质。
4. 潮湿之空气有利于红色物質之生成。
5. 如空气不充分潮湿,则生成暗褐色之物质。
6. 此两类物质各称为「單甯紅 质」及「單宁褐质」。
7. 欲得良好之汤色与叶底,则须除去單宁褐质,而促进一定比例的單甯紅 質之生成。
8. 單甯紅 质及單宁褐质生成过多,则损失刺激性之單宁。
近代單甯紅 质说:單甯紅 質說經最近之修正與補充後(1932年印度茶協會季刊第一卷作者卡本德與哈羅氏)歸納爲如下各點:
1. 茶單宁(Tea tannain)不是單宁(tannin)系属假單宁(Pseudo-tannin)因其不能沉淀动物胶质(Gelatine)。
2. 茶單宁可氧化成红色或褐色物质,其中有属真單宁(True tannin)其它则属不溶性之物质,即称为(Phlobaphene),无鞣皮能力。
3. 茶單宁在茶葉制造時經氧化後能發生縮合作用 (Condensation)
4. 單宁之生成物有属假單宁,其它则属真單宁,能沉淀茶葉中乏蛋白質。
5. 因4. 之结果,有些生成物,在茶葉中便已固定。
6. 其它生成物可溶于热水,但溶液冷却后即被拆出。
7. 單宁生成物之种类如下:原來的茶單宁之性质亦列出以资比较。
原來的茶單宁:白色无定形粉未,可溶于水,生成无色之水溶液,假單宁。
第一类單宁生成物:红色无定形粉未,可溶于水,生成红色之水溶液,假單宁。
第二类單宁生成物:暗红色无定形粉未,可溶于水,生成红色水溶液,能沉淀蛋白质,此种物质大部分为叶中蛋白质固定后,便不能溶于茶湯矣。
第三类單宁生成物:暗红色无定形粉未,可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沉淀后生成茶之乳狀,無鞣皮能力,即有之,亦甚小。
8. 茶叶酦酵时,叶之單宁含量由20%左右减至10%左右。
9. 其减少之原因,系由于乳状之形成,但其主因系由于。上述第三类已氧化之茶單宁,为叶之蛋白质所固定。
10. 已氧化之單宁,虽无强酸之助,亦为动物胶质所沉殿,但不能在茶葉中沈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