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酦酵之學理、茶葉酦酵程度
酦酵與釋出之茶汁量有關,此理論與事實,亦能相符。酦酵時間愈長,已氧化的茶汁之色愈深,而此種變化與葉所受之揉撚量及所受之壓力有關。倘酦酵不能改善湯色,則只能從揉撚設法補敘。除香氣不計外,酦酵時間愈短,刺激性愈多,色愈淡;反之,時間愈長,刺激性愈少,色愈濃。換言之,單甯在酦酵前爲無色,予茶以刺激性;酦酵時變色,而刺激性減少。要之,酦酵時間須視多數因子及所需茶湯之特質而定。
茶葉發生吸氧作用 ,即稱爲酦酵。茶葉之酦酵,爲紅茶制造過程中最重要之步驟,因茶葉之色、香、味諸特性皆系于此時生成。當萎雕葉經揉撚後,茶汁與空氣接觸即起化學變化,發生兩種分明 之結果:葉片之色與香,均起變化,酦酵之目的乃使此種變化,進行至可使制成之茶有優良之特質。
甲、酦酵進行中可見之變化
色之變化:茶梗急速變成鮮銅褐色,葉之中肋亦然,但較緩慢。碎葉片變化更慢,過些時間,最初青黑色,葉邊帶有鮮明 之色澤。此種青色慢慢變爲褐色或鮮銅色。當茶葉已達到銅色時,即認爲酦酵已適度,可將茶葉移至烘焙機矣。若酦酵再進行,則色之鮮明 減退而顯現暗褐色。過後,則色澤微有變化,直至副作用 開始而引起惡臭。若酦酵時茶葉變幹,則變成暗褐色。
乙、解釋酦酵進行中所起變化之學說
有關酦酵問題,如「酦酵何以發生」「酦酵發生何事」「如何管制酦酵」之科學解釋,各有不同,直至現時,能證明 酦酵確實無疑的事實尚少,由試驗結果而得之推論極多,有屬正確,有屬似是而非,其它雖似乎合理,但其正確性尚未獲得充分之證明 。
酦酵如無氧便不能進行,酦酵如全無水分亦不能進行。酦酵系受溫度之影響。酦酵使葉之色澤起變化。酦酵使葉之香氣起變化。未酦酵葉如遇高溫,酦酵便受妨礙。未酦酵葉之單甯,與酦酵至有關系。
(二)酦酵何以發生之學說
茶葉酦酵系生物化學變化之結果,但在約略相同之環境下,酦酵之結果,何以有極大差異,此則需要解釋者也。解釋此問題之學說有三:
一、化学说(Chemical theory):此说认为酦酵时发生之化学变化,系由于叶细胞内容物与空气中之氧接触而起氧化。此说虽有充分而确定的证据,证明 氧爲酦酵所必需,但不能說明 鮮葉經蒸熱處理後,何以不能發生氧化,故此說不久即爲大家所放棄。
二、微生物说(The Micro-organism theory):此说为Kozai(古在)Wahgel 及 Bernard 诸氏所主张,彼等自发酵叶发现有细菌,酵母及真菌等微生物,故认为此种酵母颇为重要,酦酵系受此种酵母作用 之影響。反對此說者,認爲茶葉之整個酦酵過程,所需之時間極短,微生物之緊殖與作用 ,不易有如是之速而大,後更知將茶葉用三氮甲烷(CHCl3)之蒸汽殺菌後,仍能酦酵,遂認爲酦酵之主要作用 ,非由于微生物所引起。于是微生物說乃被推翻。
三、酵素说(The enzyine theory):本波(Bamber)氏最先谓酦酵之作用 與酵素之作用 相同,阿蘇(A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