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第一镇磨黑古镇|普洱茶文化
茶馬古道是一條很在名的茶葉運輸道路,但在已是一條觀光與探究文化的道路。一說到茶馬古道,茶友們就會想到雲南特色産品之普洱茶。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爲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爲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産。
2013年1月,經中國茶馬古道研究中心研究同意,決定授予甯洱縣磨黑鎮爲“中國茶馬古鎮第一鎮”。此前,這個位于甯洱縣東北部的鄉鎮“名片”上已經有滇南鹽都、麗人故裏、革命老區等“頭銜”,成爲“第一鎮”使這張“名片”更加有分量,也使得將磨黑鎮逐步打造成爲旅遊文化名鎮這一規劃更加底氣十足。
磨黑鎮距普洱市區60多公裏,距省城370多公裏,昆曼大通道、普大高等級公路和即將建設的泛亞鐵路中線穿境而過,境內高速公路段有3個出入通道,具有優越的交通區位優勢。如果說現在便利的交通是發展旅遊産業的基礎條件,那麽曆史上的交通功能則是旅遊的資源條件。
磨黑古鎮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有太多匆匆的腳步由此經過。曆史上,從內地和藏區來的商賈、馬幫要進入滇南和東南亞都必經磨黑,它是連接邊疆和中原及東南亞經濟文化交流的交通咽喉要地。
这里气候湿润,适合茶生長,是普洱茶的重要産區,伴隨著普洱茶交易的興盛,磨黑古鎮日趨繁榮,商賈雲集、店鋪林立,南來北往的馬幫客商進進出出,熱鬧非凡,他們在這裏休整、銷售、采購,磨黑古鎮因此成爲茶馬古道的重鎮。而馬店、商鋪、古宅、古橋、古道等衆多曆史文化遺迹至今保留較爲完整,可以說“中國茶馬古鎮第一鎮”的稱號既是對磨黑的曆史作用的肯定,也是對當代完整存在的肯定。
走過這裏的腳尖不閑,但經過這裏的舌尖卻是鹹的。磨黑是傣語音譯地名,磨爲“鹽”、黑爲“井”,即鹽井之意,因此這裏是因鹽得名。這裏早在漢朝時期就開采鹽礦,元、明、清時期設鹽政,民國時期設鹽政公署。
期间,清雍正三年扩大生产规模,大量生产食盐,此后一直是食盐的主要生产基地,也是云南的四大盐矿区之一。清代宁洱生员徐太和有《盐井》一诗:盐洞深无际,开采已有年。人随灯入地,鎚振响惊天。井近各分工,厢长级欲千。东升红日后,轱辘运绵绵。
在旅遊産業中,磨黑的鹽可以成爲視覺和味覺兩種資源,一方面因爲曆史悠久,可以供人做一次曆史的漫遊,存鹽、制鹽等都大有看頭;另一方面雲南的諸多美食都依賴磨黑鹽,因爲磨黑鹽味純、雜質少,是宣威火腿、石屏豆腐、磨黑燒烤的最佳絕配。
有如此豐富的資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