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茶馬古道上的幸存集市|茶文化
沙溪,“茶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因有完整無缺的戲台、馬店、寺廟、寨門,使這個連接西藏和南亞的集市相當完備”。由此,在曆史的長河中幾經沈浮,輝煌過、寂靜過的沙溪古鎮,榮登2001年世界紀念性建築保護基金會公布的“值得關注的101個世界瀕危建築名錄”,再次以新的身份、舊的風貌引起世人的矚目。
沙溪之所以能成爲世界瀕危建築遺産,取決于在茶馬古道中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氣候及特産。
沙溪在茶馬古道上占有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曆史作出了這樣的選擇,顯然並非偶然。
首先,沙溪本身处于联系滇西四大盐井——乔后盐井(洱源县乔后镇)、弥沙盐井(剑川县弥沙乡)、诺邓盐井(云龙县诺邓镇)和啦鸡盐井(兰坪县啦井镇)的交通线上,运输便利;其次,沙溪是产茶地臨滄、普洱到需茶地麗江、四川、維西乃至西藏的重要站點,而且位于這條交通線的正中位置,也是最近、最通暢的路線;第三,沙溪地處西南大山中的壩區,氣候適宜,物産豐富,自古就是滇西著名的三大産米鄉之一。自然,作爲茶馬古道上的馬幫來說,在其長途運輸過程中選擇沙溪作爲休整和補給地就再合適不過了。
沙溪,從廣義上來說,是指地處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並流自然保護區東南部,面積288平方公裏的整個沙溪壩子。狹義則專指寺登街。東巷本是從四方街向東通往黑潓江的一條小巷,而現今的東巷實則是在四方街的西側,舊時原是陡坎,遍生荊棘,無路可言,直至1938年,在修築漾濞平坡至劍川甸南的平甸公路時才被打通,八十年代拓寬,並鋪上紅砂石彈石,最終形成人們現在看到的東巷,也是進入四方街的主通道。
整個四方街南北長60余米,東西寬20余米,由于四周的建築高不過兩層,襯以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鋪就的紅砂石街面,顯得相當開闊。四方街北面是一排整齊的兩層木結構建築,清一色的板門、板窗,質樸中透出曆史的厚重,這就是昔日的馬店了。
现在的马店被冠上一个怀旧的名字“老马店客栈”,依旧作为旅店经营,在尽量保持原貌的基础上,住宿的舒适度当然也有质的飞跃。南面亦是一排外形与马店相仿的民居建筑,现在则被辟为几家小门小户的商店,浓浓的古商铺味道让人忍不住好奇,总要一间一间细细逛逛,看看里面古旧的装潢,别具匠心的陈列和独具地方特色的小商品。
沙溪的核心是寺登街,寺登街的核心是魁閣帶戲台。魁閣帶戲台的古建築形制在全國較爲罕見,實則是在魁閣正前方擴展出一方戲台的形式。寺登街的魁閣帶戲台始建于嘉慶年間,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和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有過兩次大的修繕,是沙溪壩中造型最優美最獨特的古建築。
魁阁外观三层,实则四层,伫立在四方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