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壶嘴的制作過程
宜兴紫砂壺渊源流长,制作工艺经历前人和后人的不断摸索与改进,已经总结出一套关于紫砂壺的每个部位的制作经验与方法,具有科学的理论做支持,实践的不断总结,得出壶嘴的制作工艺 要求出水流畅、注水如圆柱有力,平滑而不散落,水流成股。俗语说紫砂壺应该“七寸注水不泛花”,意思就是说茶壺提起來大概七寸高,往茶杯里倒水的时候不会水花四溅。应该在用紫砂壺斟茶時,不會涎水,而且不滴水,收水果敢。
那麽要達到這些要求,制作壺嘴的工藝流程是怎樣的呢?
壺嘴的制作:第一步是搓嘴,搓成一頭細一頭粗的錐形泥棍,用專用的通嘴尖刀將其捅出一頭細一頭粗的壺嘴管道;第二步,把這個已經中空了的泥柱截成所需要的大小,彎成事先設計的式樣,如果是三彎嘴則要與別的壺嘴式樣制作不同的是要在泥嘴管的前端和後部,各切開一個三角,然後再把切開部位用滋泥粘上而成。很多新穎造型的壺嘴式樣都是從三彎嘴的雛形演變而來的。
制作基本的步骤是这样的,但是制作是否恰当则要看每一个工艺师经验和领悟能力,能否将壶嘴制作得与壶身造型相一致,精致美观而且十分具有功能性。那么对于壶嘴的出水功能要求前面已经描述,从壶嘴本身来看怎么检查制作的好或者坏呢?
從壺嘴的外形來看,首先,壺嘴的造型要適合水流的曲線,壺嘴的粗細長短要恰當,壺嘴在壺身上的位置要恰當,如果壺嘴的位置太接近于垂直的,出水出現噴的可能性很大;太接近水平的出水時“漫”的可能性比較大。這些太過理想化的嘴的位置的擺放,很不適宜。最好的位置擺放是壺嘴呈四十五度角,大致的幅度在十度範圍之內,最爲理想。
其次,壺嘴的內壁一定要光滑,這樣水流經過時才能通暢,嘴口周圍的管壁不宜過厚,如果過厚就會使茶湯收水時進退凝滯。壺嘴的根部要大于壺嘴口,還有壺身通向壺嘴的網眼孔的總面積要大于壺嘴口的面積,這樣根據物理性質,可以增加出水的壓力和收水的回力。
再次,壺蓋上的氣孔最好呈喇叭形狀,這樣不容易被水汽糊住,內壓增加,出水更爲順暢。
壶嘴是紫砂壺 的一个部分,也是很重要的部位,对于其制作每个老师便有其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紫砂壺壶嘴的制作 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