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茶藝的分類|茶藝基礎
目前茶文化界對于茶藝的分類比較混亂,有以人爲主體分爲宮廷茶藝、文士茶藝、宗教茶藝、民俗茶藝,有以茶爲主體分爲烏龍茶藝、綠茶茶藝、紅茶茶藝、花茶茶藝……,還有以地區劃分爲某地茶藝,甚至還有以個人命名的某氏茶藝(茶道),不一而足。茶藝是飲茶藝術,豈可以人、以地區分類?難道有的茶藝專供表演?有的茶藝只能待客?事實上茶藝是兩者兼而有之。不同的茶類、同類的不同種茶可以有相同的飲法,又豈能以茶來命名茶藝?至于某氏茶藝,非茶茶艺更是荒诞不经。
筆者非常贊同陳文華先生的觀點:"如果我們承認茶藝就是茶葉的沖泡技藝和飲茶的藝術的話,那麽以沖泡方式作爲分類標准應該是較爲科學的。"
笔者也曾指出:"考察中国的饮茶曆史,飲茶法有煮、煎、點、泡四類,形成茶藝的有煎茶法、點茶發、泡茶法。依茶藝而言,中國茶道先後産生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三種形式。"
茶藝的分類標准首先應依據習茶法,茶道亦如此。依習茶法,中國古代形成了煎茶道(藝)、點茶道(藝)、泡茶道(藝)。日本在吸收中國茶道的基礎上結合民族文化形成了"抹茶道"、"煎茶道"兩大類,兩類均流傳至今,且流派衆多。
但中国的煎茶道(藝)亡于南宋中期,點茶道(藝)亡于明朝後期,僅有形成于明朝中期的泡茶道(藝)流傳至今。從曆史上看,中華茶藝則有煎茶茶藝、點茶茶藝、泡茶茶艺三大类。
茶藝分類標准第二應依據主泡飲茶具來分類。在泡茶茶藝中,又因使用泡茶茶具的不同而分爲壺泡法和杯泡法兩大類。壺泡法是在茶壺中泡茶,然後分斟到茶杯(盞)中飲用;杯泡法是直接在茶杯(盞)中泡茶並飲用,明代人稱之爲"撮泡",撮茶入杯而泡。
清代以来,从壺泡法茶藝又分化出專屬沖泡青茶的工夫茶藝,杯泡法茶藝又可細分爲蓋杯泡法茶藝和玻璃杯泡法茶藝。工夫茶藝原特指沖泡青茶的茶藝,當代茶人又借鑒工夫茶具和泡法來沖泡非青茶類的茶,故另稱之爲工夫法茶藝,以與工夫茶藝相區別。
这样,泡茶茶藝可分爲工夫茶藝、壺泡茶藝、蓋杯泡茶藝、玻璃杯泡茶藝、工夫法茶藝五類。若算上少數民族和某些地方的飲茶習俗--民俗茶藝,則當代茶藝可分爲工夫茶藝、壺泡茶藝、蓋杯泡茶藝、玻璃杯泡茶藝、工夫法茶藝、民俗茶藝六類。民俗茶艺的情况特殊,方法不一,多属调饮,实难作为一类,这里姑且将其单列。
在當代的六類茶藝中,工夫茶藝又可分爲武夷工夫茶藝、武夷變式工夫茶藝、台灣工夫茶藝、台灣變式工夫茶藝,武夷工夫茶藝是指源于武夷山的青茶小壺單杯泡法茶藝,武夷變式茶藝是指用蓋杯代替茶壺的單杯泡法茶藝,台灣工夫茶藝是指小壺雙杯泡法茶藝,台灣變式工夫茶藝是指用蓋杯代替茶壺的雙杯泡法茶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