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時期紫砂陶刻泰鬥:任淦庭
任淦庭 (1889-1968)出生于宜興歸徑鄉陸平村,又名幹庭,字缶頭,號漱石、石溪、聾人、大聾、左民、左腕道人,生于書香門第。15歲時,跟隨宜興名家盧蘭芳學習紫砂陶刻 ,滿師後再吳德盛陶器公司雕刻做畫謀生。
其紫砂陶刻 以傳統風格爲主,題材廣泛,形式多樣,畫以山水、花鳥、人物、博古圖案等爲主,尤以梅、竹、蘭、菊爲勝。書有正、草、隸、篆、鍾鼎、甲骨文等種書體。镌刻時以多變的刀法,各臻其妙地表達陶刻線條的趣味和美感。他爲新中國紫砂陶刻 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是著名的“紫砂七大老藝人”之一。
任淦庭 陶刻作品獨樹一幟,影響頗大,是紫砂陶刻 技藝全面的陶刻工藝大師,作品曾被送往蘇聯、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展出。在當前藝術拍賣場上,任淦庭 的作品也是屢創新高。
任淦庭 年幼时为左撇子,写字作画都用左手。至“吴德盛”后,在吴汉文的要求下练习使用右手。经过刻苦训练,竟练成左右手能同时书画雕刻的“绝 技”。他在同一器具上做成双成对的飞禽走兽,或是在成对器物上做飞禽动物时,能用左右手同时题书作画,且布局舒坦,形象生动,可谓宜兴紫砂陶刻 曆史上的奇人獨創絕技之一。
上世纪20年代以后,“吴德盛”出品的壶、瓶、盆、鼎、盘类制品,上面精彩的书画陶刻装饰许多出自任淦庭 之手。上世纪30年代之后,进入 “吴德盛”最兴盛的时期。由于对任淦庭 的信任器重,吳漢文所收藏的古器玩物、紫砂珍品皆不對任淦庭 回避,使任淦庭 提升了藝術眼界。吳漢文與書畫名流合作時也讓任淦庭 積極參與。這個時期任淦庭 的陶刻藝術水准已入佳境,其時署款多爲“幹庭”、“左民”、“左腕道人”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德盛” 遭日军飞机轰炸被夷为平地。战争使宜兴窑场败落,陶业极度萧条。抗战后期,窑场渐有恢复,任淦庭 受聘于蜀山“毛顺兴陶器厂”,与陶刻同道蒋永西(艺名“岩 如”)结为挚友,两人搭档合作。经常由任淦庭 畫,蔣永西刻,兩人合作的陶刻作品署款爲“漱石”。任淦庭 自畫自刻的署款爲“石溪”。
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蜀山陶業生産合作社”成立,任淦庭 受聘擔任技術人員,並擔任理監事。1956年,任淦庭 被江蘇省政府任命爲技術輔導員,成爲著名的“紫砂七大老藝人”之一,並當選爲江蘇省政協委員。1957年,他和朱可心、顧景舟等參加北京召開的“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和朱德委員長同坐一席。
1959年赴京参加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这个时期,任淦庭 真正開始了他的藝術春天,進入了新的鼎盛時期。其間作品不僅題材多樣,也將時代風貌融入作品,如《解放一江山島》等作品記述時代事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作品《漁舟聽莺》、《臘梅喜鵲》以畫面生動、創意鮮明而爲南京博物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