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楞形壺鉴赏|紫砂壺收藏
理想的茶具,這和紫砂泥原料的材質特點緊密相關。紫泥的可塑性好,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異的不同造型。制作時粘合力強,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如嘴、把均可單獨制成,再粘到壺體上後可以加泥雕琢加工施藝;方型器皿的泥片鑲接成型可用脂泥粘接,再進行加工。這樣大的工藝容量就爲陶藝家充分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施展工藝技巧提供了物質保證。紫砂泥土的另一個物理性能也很特別,就是它成型後不需要施釉,平整光滑、富有光澤的外形,用的時間越久,揣摩的時間越長,它就會發黯然之光,高雅迷人,這也是其它質地的陶制器皿無法比擬的。
5、適用的功能美
用紫砂壺泡茶,以盡色、聲、香、味之蘊,沒有熟湯味。暑天泡茶也不易变味,且汤色清润。由于紫砂壺为砂质壶,泡茶后壶身传热缓慢,保温性好,故在提握抚摸时不感灸手。紫砂壺壁含有气孔,且有双重气孔结构,使壶有适应冷热急变之性能,寒天注入沸水不会胀裂,温水炖烧、烹蒸也无需担心开裂。紫砂壺千姿百态,大致以高、矮两类之分。高壶宜泡红茶,紅茶在焙制中是經發酵過的,因此不避深悶,高壺深悶使紅茶越發濃香;矮(扁)壺宜泡綠壺,綠壺在焙制中未經發酵,不宜深悶,故矮(扁)壺沏泡綠茶保持了綠茶澄碧鲜嫩的色香味。紫砂壺使用经久,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入手可鉴,通过泡茶用壶、养壶,更显示紫砂壺自体妍丽的肌理美,为时人所珍惜。
紫砂壺登大雅之堂,与民族习性、生活礼仪相和谐融洽,体现了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地位,同时也包含了紫砂壺艺的文化和文物价值。正因如此,陶艺师才有超越现实、超越有限的愿望,才有追求美的艺术和向往极致美的执着。也正是因为人类在紫砂壺制作发展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才使欣赏者的情感上升到对人生、宇宙的哲理思考。
下面精选整理出历代紫砂壺名家制作的彎楞形壺 ,請大家欣賞:
1、陳鳴遠 彎楞形壺 高:6.8厘米 长:15.2厘米 此壶现藏上海博物馆
此壺爲紫褐色泥,長圓彎楞形壺 身,呈六半瓜狀。把手上部稍有翹出,下部折收,圓流略彎,壺底有三圓餅形足,一足在流下,二足在把手兩側,上附平頂蓋,壺表泥質光滑細膩,壺內壁稍毛糙。壺口、壺蓋子口密縫,形制極爲規整,是一件制作水平極高的壺藝作品。壺底有『鳴遠』行書刻款,『陳鳴遠』篆書陽文方印。
2、陈鸣远制 紫砂壺 直径:14cm
此器爲瓜棱形,柄爲竹節形。通體呈粟皮色,制作精細,砂柱勻凈。底部刻有『從來佳茗似佳人,坡公句。鳴遠』。並有刻款『陳鳴遠』三字篆書。原配木座,正面刻有『陳鶴峰手制沙壺。鄂銘所得藏之文彜軒。丙辰年二月松窗題』。底款爲『野鶴藏器』。底部小毛。原裝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