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楞形壺鉴赏|紫砂壺收藏
紫砂壺茶器是一种无釉陶,它并非以釉彩绘画的装饰来达到陶瓷艺术中美的效果,而是通过造型结构来表达其外观美。紫砂壺艺经过长期的发展,陶工创制了不少精练别致的壶样,这些设计都蕴含着很多美学观念,所以紫砂壺的造型美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以“彎楞形壺 ”爲例,此壺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是清代制壺名家陳鳴遠的作品,壺底有『鳴遠』行書刻款,『陳鳴遠』篆書陽文方印。此壺形制極爲規整,是一件制作水平極高、藝術境界美不勝收的壺藝作品。
1、完美的弧線美
“彎楞形壺 ”高6.8厘米,長15.2厘米,長圓彎楞形壺 身,壺身呈六半瓜狀,由五條曲折的弧線分成。弧線波瀾起伏,美得如高挂在空中的彩虹,有起有落、跌宕有致,恰似人生的軌迹;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有高峰,有低谷,如俗話說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起落不平,高低輪回。把手上部呈弧狀,弧角逸出,與之呼應的流也呈弧形,使壺器整體感覺和諧、互相融合。緊握弧形流,仿佛昭示著只要執著進取,就能刻畫出一條清晰的、深遠的、海天相吻的理想弧線。
2、流動多變的圓轉美
“彎楞形壺 ”上附平顶圆盖,短颈,如圆柱状;壶盖、壶钮也呈圆的造型。这些圆有时各自为阵,有时相互交错,有时相互重叠。每个圆的内部、圆与圆之间自然运转、相互联系,彼此之间和谐相融,极其符合中国古代美学强调的技圆、“圆照”之美。“圆”作为一个文化原型在中华民族审美心理构成史上由来已久。中国美学主张用“圆通”的原则处理艺术创作中的各种矛盾,情景相生、意象互包、真幻相即。中国古代杰出的文艺理论家、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要求诗人在观照现实时“触物圆览”,在艺术审美时“圆照”。 “圆照”相通使艺术技巧具有圆熟、圆满之美,人工化于天工,全无斧凿痕矣。“彎楞形壺 ”是怎样体现这一美学思想的呢? 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壶盖、壶钮的圆形叠现,壶口、壶盖子口密缝。壶盖、壶钮具有的圆的造型和谐婉转、圆润流丽,并且与长圆彎楞形壺 身同步搏動,相得益彰,使這把壺在視覺上盡顯和諧婉轉的圓潤之美、造型上呈流動變化的圓轉之美、審美意蘊上的含蓄不盡的圓融之美。
3、重心的穩定美
重心的稳定性是紫砂壺的造型基本要求之一。“彎楞形壺 ”符合穩的要求,除了使用時的穩定外,視覺上也有安定感。“彎楞形壺 ”的造型以形體的中心線爲軸,造型的重心落在中軸上,從造型重心下垂的中軸線並落在壺底的中心點。壺底的大小也在視覺上影響壺的穩定性,“彎楞形壺 ”壺底顯寬,且底部的小圈足加固了使用時的穩定。此外,壺蓋、壺鈕平穩居中,在視覺上增加了造型壓重感,使鑒賞者收獲一種安穩的美感。
4、獨特的材質美
“彎楞形壺 ”爲紫褐色胎泥,泥質性較軟,砂質隱現,光澤細潤。古代文人將這褐色的泥料稱爲紫泥,將這褐色泥料做成的茶壶称为紫砂壺,应不乏是将宜兴茶壶视为一种祥瑞、高贵器物的意思。紫砂壺能够集诸多优点与一身,成为世上品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