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院鍾聲(洞箫)|譚寶碩
歌手:譚寶碩
所屬專輯:洞箫古意
《禅院鍾聲 》創作于1939年至1940年之間,日本侵略中國,崔蔚時正流亡香港,生活顛沛流離,居無定所。作這首曲子的時候,崔蔚林寄居于一個旅館之中,館舍之側有一佛寺(在今天的廟街),晨鍾暮鼓,木魚聲聲。有一天,他愁緒滿懷,面對此情此景,靈感蓦地襲來,于是創作了《禅院鍾聲 》。
崔蔚林創作樂曲首先是用洞箫吹奏,慢慢地尋找合適的曲調,想到一句就把它記錄下來,然後慢慢地連綴成篇。這首作品也是這樣創作出來的。此曲最早就是用洞箫演奏的,並且灌制了唱片,但如今已經很難找到其原聲唱片了。
茶瓣賦綠,戀春雨
古茶園,赴約品茶,一場不期而遇的春雨前來捧場。談笑間,煮一壺青茶,彌漫一室清香。細細品茶,悠閑聆聽,屋檐處的雨敲擊青石板,流動著滴答,滴答,滴答的妙音。窗外,那一顆古茶樹,偷偷地抽綠,露茶瓣,秀清逸,暗示一顆戀春雨的心,在悄悄地萌動。
精靈般的細雨,知時節,踏雲禦風,含笑淺歌,千裏行。身著一襲輕柔如煙霧的雲裳,慢慢悠悠地旋落,揮動絲綢的廣袖,掃盡寒冬遺落紅塵的慵懶和滄桑。那曼妙的姿態,幽柔的靈韻,珍珠的光澤,惹得一棵寒冬沈睡的古茶樹,春心蕩漾,化解寒冬苦等的孤獨,欣然一笑,舉一柄茶葉傘,愉悅地擁住春雨。
春雨臥在茶樹懷裏,似頭蔻年華的少女。歡喜地向自然萬物,講述一串串水的傳奇,喚醒大地生機勃勃的朝氣,使生命循環不息。聽得萬物全神貫注,情緒也被春雨帶著走。時而稀疏,時而斜密,時而飄灑,亂了花容,醉了芳草,碎了泥土,蕩起了水波。春雨眉飛色舞地講著,古茶樹悄然矗立在一抹綠裙之後,神色出奇的柔和,道出了一顆春心在蕩漾。
望到雨漸密,春風舞,一簾幽香暗浮,茶葉歡歌,雨成珠,撩撥心弦,碎語難述。待到,風平浪靜,鋪一地花瓣,雨珠欣喜,葉爲板,枝爲柱,蕩著秋千,鬧著茶樹。古茶樹煥然,葉鬓洗,容顔透,綠氣萦繞,眉目卻含愁,怎能相守?傷情的話,怎可向伊人訴?此際,茶樹隱痛撕裂禁锢,露出尖尖頭,爲雨故?
似霧非霧,茶瓣賦綠,雨落尖頭。雨解君意,俏皮一言,古人雲: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做連理枝。正值景美辰良時,不管下一秒,輕衫搖,雨滴落,流入樹根部,一吻定情,融爲連理枝,彼此相愛,許下天長地久。紅塵渡,融入髓,斬斷回路,兩相情,刻入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