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不止有味道,還有故事……
1、馬王堆漢墓首現安化黑茶
長沙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吳氏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的家族墓地,是20世紀70年代我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在M1、M3中發現竹笥,內有“荼一笥”文字缱冊,經考證:“荼”即“茶”,意爲“茶一箱”, 笥内实物经切片分析为茶。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茶極有可能是安化茶葉的最早實物。
安化黑茶在定爲“官茶”之前屬于“商茶”而不能邊銷易馬。因滋味濃厚醇和,量多質好價廉的優勢受到邊疆民族的青睐,被茶商大量越境私販,強烈地沖擊著“官茶”的市場。明萬曆23年(1595年),圍繞湖茶(安化黑茶)的禁榷和開放,禦史李楠和徐佼展開辯論,最終經戶部裁決、皇帝欽定湖茶(安化黑茶)爲“官茶”,這在安化黑茶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後陝、甘、晉等地區的茶商雲集安化,安化成爲明代茶馬互市的主要茶葉生産基地,至明末清初安化黑茶逐漸占領了西北邊銷茶市場。
3、明末清初,“金花”誕生
明末清初,陝、甘茶商將在安化采購的黑毛茶踩制成“飲包”,運至陝西泾陽,壓制成茯磚茶,在制作過程中,茯磚茶繁殖了一種叫“金花”的益生菌,學名叫“冠突散囊菌”,成爲衡量茯磚品質的主要標志,遠銷西北、俄羅斯和中亞地區。
4、紀曉岚文記載黑茶
紀曉岚,清代文學家,紀曉岚1768年因坐盧見曾鹽務案,谪烏魯木齊佐助軍務。期間與安化黑茶結緣。他在《烏魯木齊雜記》記有“附(茯)茶者,商爲官制易馬之茶”,“唯附茶性暖能緩解之”。
兩江總督陶澍,安化小淹人,是清道光皇帝的重臣。1821年,道光皇帝正式登基,對清正廉潔、勇于任事、才識優長、持論公正的陶澍十分贊賞。將陶澍所敬獻的安化黑茶賜名“天尖茶”,並列爲皇帝專用茶,意爲天字第一號茶。
6、左宗棠改制,推行安化黑茶
左宗棠,著名向軍將領,洋務派首領。早年受彭澍賞識,居安化小淹8年,深谙安化黑茶。清鹹豐、同治年間,陝甘回民歧義,安化黑茶引茶運銷停滯。左宗棠任陝甘總督期間,整頓西北茶務,推行茶政改革,實行“以票代引”,結束了中國茶葉史上近千年的“引茶”制,降低茶稅,鼓勵陝甘茶商來湖南運銷茶葉。
7、黑茶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
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後,廣州、上海等口岸對外通商,廣東、福建、江西等省茶商大量進入安化,與安化茶人共同創制安化紅茶並迅猛發展,與黑茶經海上絲綢之路,盛銷英、法、美等國家和地區。
8、萬裏茶路,源起安化
安化山高路險,陸上主要運輸工具全靠馬騾。産銷旺季,崇山峻嶺之間馬嘶鈴響,不絕于耳。年深日久,茶馬古道由此而成。明萬曆年間,安化黑茶定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