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蟲害--茶樹茶材小囊
学名 Xyleborus fornicatus Eichhoff属鞘翅目,小蠹科。别名茶枝小囊。分布廣東、海南、四川、福建、貴州、雲南、台灣等省。貴州、海南受害重。寄主 茶、蓖麻、荔枝、柳、洋槐、可可、鐵刀木等。是我國及世界茶树上的重要害虫。 为害特点 成、幼虫在长势差的茶枝上鑽蛀爲害,多成環狀坑道,影響養分運輸,使樹勢削弱,降低産量和品質。其特點是外觀爲直徑2mm的小圓孔,孔口處常有細碎木屑,濕度大時,孔口四周有水漬。受害重茶园成片毁灭。形态特征 雌虫体长2.4mm,圆筒形,体褐色至黑褐色,具强光泽。眼前缘凹陷深浅适中;额部平,底面细网状,无中龙骨,额面刻点少,额毛疏少,细长竖立。触角锤状。前胸背板长略小于宽,长宽比为0.9:1,背面观前缘和 前侧构成半圆形,整个背板方盾形;背板前半部弓曲上升,有鳞状瘤连成横排;刻点区底面细网状,刻点细小不明 顯,沒有明 顯的背中線。小盾片扁三角形。鞘翅長爲前胸背板長的1.6倍,鞘翅刻點溝稍微凹陷,溝中刻點稍大且較稠密;翅基部刻點凹陷,後逐漸突起,在翅後部變成小粒;鞘翅斜面平滑下傾,無明 显的斜面上缘,各沟间部的刻点中心生1茸毛。卵长0.6mm,椭圆形,白色至浅黄色。末龄幼虫体长3—4mm,体白色,较肥胖,头黄褐色,足退化。裸蛹长。雌蛹2.4mm,雄蛹1.2mm,椭圆形,初为乳白色,后变黄褐色。 生活习性 海南年生3—4代,广东年生6代,世代重叠。主要以成虫于11月中下旬开始在受害茶樹坑道裏越冬,少數以幼蟲越冬,個別以蛹越冬。翌年2月氣溫升高,日均溫20一22℃,大量越冬成蟲開始鑽蛀爲害茶樹,出現新的坑道。成蟲羽化後先在原坑道裏停留6—7天後于晴天下午出孔,喜從1—2年生枝條的葉痕或枝條分權處蛀入。蛀入孔徑2mm左右,圓形,從出孔到重新蛀入需時10—180分,從蛀入到蛀成坑道需時12—36小時,把1—8粒卵産在坑道內,日均溫30℃,卵期6天。老熟幼蟲在坑道裏化蛹,日均溫30℃,蛹期4—5天,完成一代需時50天左右。管理粗放的茶園受害重。一般1—2年生枝條、主幹也常受害。采茶后及秋梢成熟后虫口数量大。海南1—2月、4—6月受害重。防治方法 (1)加强茶園管理,增強樹勢,能明 顯提高茶抗蟲力。及時清除有蟲枝,剪下集中燒卻,受害重的茶树应注意重修剪,重施肥,促进枝干上的潜伏芽萌发,使树体尽快复壮。(2)药剂防治 该虫越冬代和第一代成虫羽化、出孔较整齐,抓住这个时期喷药效果明 顯。此外在增施肥料基礎上修剪清園後,及時向樹枝和地面噴灑50%稻豐散乳油1000倍液防治成蟲。(3)采用注枝法用醫用注射器把50%敵敵畏乳油50倍液用8號針頭逐枝逐孔注射進去,殺蟲率高達94%。(4)注意保護利用天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