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栽培技术|茶樹培育技术
綜合運用農業技術,滿足和控制茶樹的生長發育,提供爲獲取高産優質茶葉所要求的一切栽培技術措施。茶葉高産優質的栽培技術,是在品種優良環境適宜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運用肥、水、剪、采、促、控相結合的措施,以調節茶樹各生育時期的生理活動,達到高産優質的目的。它包括茶樹培育與提高土壤肥力兩個方面。
高産優質的茶樹樹冠培育: 茶葉高産優質的茶樹樹冠結構標准要具備以下4個條件:
①單位采摘面積上生産小樁密集、健壯,以使有效芽數多;
②新梢可采部分單個重量大;
③發芽輪次多,每輪生長量大,即新梢伸育快而壯實;
④茶園覆蓋度大而采摘面積大。
上述4個條件中,生産枝壯而密主要靠修剪形成,芽重決定于水肥供應和生産枝數量調節,發芽輪次取決于自然條件和人爲勤采,每輪生長量在于水肥,采摘面和覆蓋度主要在于合理密植和各類型的修剪擴蓬。
種植密度和樹冠結構: 茶園合理密植是保障單位土地面積上有足夠的苗數,從而爲采摘芽數多、芽梢壯奠定基礎。單位面積上的合理種植密度各國研究都受區域性限制。萊考克(D.H.)應用赫立德1/y=a+bx回歸方程,分析了馬拉維、印度尼西亞的種植密度和産量關系,植株數增加,産量呈漸近線關系,如每公頃種植6700株爲100,則2000株的爲119。印度托克萊試驗得出抛物線關系,拉曼研究了印度、斯裏蘭卡、馬拉維、東非、印度尼西亞過去的試驗,確認每公頃在2.4萬株內,有增産效果。前蘇聯、日本也有相似趨勢的試驗結果。中國在南方十余省的試驗,基本趨勢歸納爲:
①在畝植3300-20000株範圍內,幼年期産量隨密度增大而增高,十年左右,密度優勢消失;
②任何密度,均應改良土壤,植株均勻排列,使根系充分擴展,才能高産優質;
③隨海拔升高和緯度北移,茶樹生長量減少,植株數可酌增;
④浙江的矮化密植能顯著地提高産量,但必須采用相應的栽培技術。
茶葉高産優質要求茶苗種植後迅速成園,在密度上宜大一些,但應以個體植株發育健壯,群體結構能迅速形成覆蓋度爲應用的原則。
修剪技術與樹冠結構形成和維持: 茶樹修剪是塑造高産優質樹冠所必需的技術措施,人們用修剪這種人爲幹預的手段,利用茶樹的分枝習性,使茶樹向壯,矮、密、齊的方向發展,並使體內C/N比值減小,使樹體向營養生長方向發展,破除地上部、地下部生理動態平衡,促進地上部營養生長加劇。所以修剪可以起到促進新梢伸育;平衡芽數芽重,使之增調;加速樹冠覆蓋度形成;複壯樹冠面生産枝或重組樹冠,改變茶樹體內化學成分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