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眼小綠葉蟬的特征及防治方法|茶葉病蟲害
假眼小綠葉蟬 是我國茶區茶树叶蝉类的优势种,是我國茶區分布最广的一种重要茶树害虫。分布范围南起海南省,北至山东省,西起西藏自治區,东至台湾省,几乎我国所有茶區都有此虫分布。除为害茶樹外,尚能爲害豆類、蔬菜等植物。
【为害状】
假眼小綠葉蟬 以成蟲和若蟲吸取茶樹汁液,影響茶樹營養物質的正常輸送,茶樹受害後,其發展過程分爲失水期、紅脈期、焦邊期、枯焦期。一般受害茶園,夏秋茶減産10%以上,重則損失30%~50%,甚至無收。此外,受假眼小綠葉蟬 爲害後的芽葉,在加工過程中碎、末茶增加,成品率降低,易斷碎,易産生煙焦味,對茶葉品質亦有嚴重的影響。
【形态特征】
成虫淡绿至黄绿色,从头顶至翅端长3.1~3.8毫米,头冠中域大多有2个绿色斑点,头前缘有l对绿色圈(假单眼),复眼灰褐色。中胸小盾片上有白色条带。前翅淡黄绿色,前缘基部绿色,翅端微烟褐色。足和体同色,但各足胫节端部及跗节绿色。
卵新月形,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淡绿色,孵化前前端可透见l对红色眼点。
若虫共5龄。l龄若虫体长0.8~0.9毫米,体乳白色,复眼突出明显,头大体纤细;2龄若虫体长0.9~1.1毫米,体淡黄色,体节分明;3龄若虫体长1.2~1.8毫米,体淡绿色,腹部明显增大,翅芽开始显露;4龄若虫体长1.9~2.0毫米,体淡绿色,翅芽明显可见;5龄若虫体长2.0~2.2毫米,体草绿色,翅芽伸达第五腹节,第四腹节膨大。
【发生规律】
假眼小綠葉蟬 年发生代数以地區而异,在长江流域茶區一年发生9~11代,福建11~12代,广东12~13代,海南13代以上。在长江中下游茶區一般以成虫主要在茶樹上越冬,福建南部在冬天常能查到若蟲,廣東、廣西、海南則各蟲態均可越冬。
假眼小綠葉蟬 在一年中的消長,因地理條件及環境氣候條件的小同向有較大的差異,基本上有三種類型,即雙峰型、遲單峰型及早單峰型。
双峰型:主要发生在川季分明的平地低丘茶區,冬季有明显的低温期,夏季(7~8月)有明显的高温干旱期,7月份平均气温在28~29℃,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假眼小綠葉蟬 在这一地區一年中一般有明显的两个峰,第一峰自5月下旬起至7月中、下旬止,以6月份虫量最为集中,主要为害第二轮茶(夏茶)。第二峰出現在8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以9~10月間蟲量較多,主要爲害第四輪茶(秋茶)。一般第一峰蟲量高于第二峰,第一峰是全年的主害峰,但高峰持續期則第二峰長于第一峰。浙江、江蘇、安徽,福建,江兩等省的黃土丘陵及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