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餅病的識別與防治
茶餅病是茶葉上一種嚴重的芽葉病害。在世界上一些主要産茶國家,曾因它的發生,給茶葉生産帶來災害性的損失。在山區和海拔較高的茶园发生比较严重。 一、症状识别:此病为害茶樹新梢、新葉,直接影響茶葉産量和品質,帶病斑芽、葉制成的茶易碎,成茶味苦。此病僅在茶树嫩叶和新梢上发生,病斑多分布于叶尖和叶缘。在叶面先产生淡黄色水渍状小斑,以后逐渐扩大,颜色变深,成淡黄褐色圆斑,病斑正面慢慢凹陷,背面逐渐隆起,呈馒头状突起,并在其上面生出白色或淡红色粉状物。最后粉末消失,隆起部分萎缩成为淡褐色枯斑。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互相融合,使叶片肿胀、皱缩、卷曲成畸形。嫩梢被害时,引起嫩茎扭曲或折断,并引致新梢枯死。 二、防治措施:首先要加强茶園管理,勤除草,使茶園通風透光;要合理施肥、適當增施磷、鉀肥,防止偏施氮肥使枝葉柔嫩而增加發病程度。密植茶園,一定要施足基肥,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能力,采摘不要留葉太多。其次,夏季在加強茶園管理的基礎上,減少蔭蔽程度,利用陽光消除茶餅病病原菌越夏場所,使之無法渡夏。第三,在本病發生嚴重的地區,冬春修剪應在15-20天內全園修剪完畢,以控制次年春季茶餅病的發生。第四,化學藥劑防治,目前有效的藥劑不多,其中以十三嗎啉和比鏽靈較爲有效。發病區在采摘期間如遇此病流行,可用75%十三嗎啉乳劑1000-2000倍液或50%比鏽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于發病早期噴施,如無上述藥物,則可用0.2%硫酸銅或75%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隔10-13天後,需再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