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常見草害及防治
多,節上生根,向四周蔓延。花枝直立。葉片條形。穗狀花序2~6個,呈指狀排列于枝頂。花果期6~12月。通過匍匐莖或種子繁殖。
[发生及为害特点] 常生长在旱地、水田边、路旁、草地和河堤上。以匍匐茎繁殖为主,常成片覆盖地面。是旱作地物、茉莉花、果园、菜地和稻田边常见恶性杂草。分布于我国黄河以南地区。
[防除方法] 同白茅。
五、牛筋草
牛筋草[Eleusine indica(L.)Gaertn] 又名蟋蟀草,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形态特征] 簇生。根须状,特别发达。秆扁圆形,自基部分枝,倾斜生长,高10~60厘米,秆与叶强韧、不易拔断。叶片条形,叶鞘扁圆形且具脊,鞘口具柔毛,叶舌短。穗状花序2~7个,呈指状排列于秆顶,长3~10厘米,小穗呈两行紧密着生于宽扁的穗轴一侧。囊果卵形,有明 顯的波狀皺紋。花果期4~10月。通過種子繁殖。
[发生及为害特点] 该草适生于湿润环境,为旱作地物、茉莉花、果园、苗圃、菜地的常见杂草。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防除方法] 同马唐。
六、筒軸茅
筒轴茅(Rottboellia exaltata Linn f.)又名罗氏草、痕芒,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形態特征]稈高1~2米,多分枝,基部各節常有氣生支持根。葉片扁平,條狀披針形至條形,兩面粗糙或被粗毛,中脈粗厚,邊緣粗糙;葉鞘上被白色刺毛。總狀花序圓柱形,單生于莖頂,粗糙,長8~15厘米,無柄小穗嵌生于穗軸節間與小穗柄形成的凹穴中,成熟後穗軸節處容易折斷脫落。通過種子繁殖。
[發生及爲害特點]此草生于濕潤的環境。甘蔗、花生、番薯等作物常受害。它的植株高大成叢,大量消耗田間養分,遮蓋作物,影響作物生長。葉鞘上的刺毛,人觸之痛癢,使田間管理不方便。分布于西南、華南等地。
[防除方法]同馬唐。
七、雀稗
雀稗(Paspalum thunbergii Kunth ex Steud)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形態特征]稈叢生,偶有單生,直立或傾斜,高20~55厘米,節具柔毛。葉鞘具脊,被柔毛;葉舌膜質;葉片條狀披針形,兩面密生柔毛。總狀花序3~6個;小穗倒卵圓形,較稀疏地呈2~4行排列于穗軸一側。谷粒倒卵圓形,與小穗等長,細點粗糙,灰白色。通過種子繁殖。
[發生及爲害特點]該草生于水濕地,爲路旁常見雜草。分布于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等地。
[防除方法]同白茅。
八、龍爪茅
龙爪茅[Dactyloctenium aegyptiacum(L.)Willd]又名风车草,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形態特征]根須狀,較纖細。稈基部曲膝狀,有時因節上生根而伏地,上部直立,高15~40厘米。葉片扁平,兩面生有疏毛;葉鞘扁圓,鞘口具柔毛;葉舌膜質,具纖毛。穗狀花序2~7個,呈指狀排列于稈頂,短粗,長1~4厘米,草綠色,成熟時帶灰褐色或紫灰色;小穗兩側略扁,無柄,呈2行緊密著生于穗軸一側,穗軸頂端延伸成一小尖頭。穎果球形,赤黃色。花果期4~11月。通過種子繁殖。
[發生及爲害特點]此草適生于濕潤環境,亦耐幹旱,常生長在旱作地、荒地和嶺坡上。分布于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浙江、台灣等地。
[防除方法]同馬唐。
九、金色狗尾草
金色狗尾草[Setaria glauca (L) Beauv.]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形態特征] 稈直立或基部曲膝狀,高40~90厘米。葉片條形,葉面近基部處常有毛,葉鞘光滑無毛,葉舌爲一圈長約1毫米的柔毛。花序圓柱形,直立,剛毛金黃色或稍帶褐色。谷粒先端尖,成熟時有明 顯的橫皺紋,背部明 顯隆起。花果期5~10月。通過種子繁殖。
[發生及爲害特點] 此草常生于較濕潤的農田、荒地、山坡和路邊,稍耐旱。生長迅速,易影響作物生長,甘蔗、花生、大豆等作物都常受害。也是稻苞蟲、稻椿象的寄主。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防除方法] 同馬唐。
十、南部知風草
南部知风草[Eragrostis anabilis (L.) Wight et Arn.]别名鲫鱼草,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形態特征] 稈叢生,直立或基部膝曲狀,高20-40厘米。葉鞘松馳,鞘口及邊緣具長柔毛;葉舌短,退化成短毛;葉片條形。圓錐花序長圓形,分枝開展,單生或簇生,枝腋間具柔毛;小穗卵形至長圓狀卵形,含5-8朵小花。通過種子繁殖。
[發生及爲害特點] 生于荒地和蔭蔽場所,爲田邊、路旁、旱作地常見雜草。分布于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區)。
[防除方法] 同馬唐。
十一、旋鱗莎草
旋鳞莎草[Cyperus michelianus (L.) Link]又名白莎草,为莎草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形態特征] 稈叢生,高2-25厘米,扁三棱狀。葉片生于稈基部,葉鞘下部紫紅色。花序密聚成頭狀,具多個卵形小穗,每個小穗有花10-20朵,鱗片螺旋狀排列。果實狹長圓形,有三棱。通過種子繁殖。
[發生及爲害特點] 此草常生于濕地、水邊和路旁。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華東及華南各省(區)。
[防除方法]此草出土前防除方法同馬唐;出土後用56%二甲四氯600倍稀釋液或20%克蕪蹤500倍稀釋液噴布莖葉。水田防除同異型莎草。
十二、香附子
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 L.)又名回头青、雷公头、芋仔草,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形態特征] 具細長的匍匐根狀莖和橢圓形或紡錘形塊莖。稈三棱形,高15-95厘米。葉基生,短于稈,葉鞘棕色,長側枝聚傘花序頂生,具3-10條長短不等的輻射枝。堅果三棱狀,長圓形,暗褐色。通過塊莖或種子繁殖。
[發生及爲害特點] 此草適生于濕潤環境,塊莖生活力很強,地上部分鏟除後能很快生長出新植株,爲旱地惡性雜草。分布于河北、陝西以南各省(區)。
[防除方法] 該草出土前用85.1%莠丹85~133倍稀釋液或88.5%衛農200~250倍稀釋液噴灑土壤,並立即混入地表10厘米以內的土層;幼苗期用48%苯達松225~300倍稀釋液(適用于禾本科和豆科作物)、56%二甲四氯450-600倍稀釋液(適于禾本科作物)對莖葉噴霧;五葉期至抽穗前用10%草甘膦40~50倍稀釋液對雜草莖葉定向噴霧,隔5~7天再噴1次,適用于果樹、甘蔗生長後期和休閑地。
十三、皺果苋
皱果苋(Amaranthus viridis L.)又名绿苋、野苋,为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形態特征]全株無毛。莖直立,有分枝,條紋明 顯。葉互生,卵形至卵狀長圓形,先端微缺或圓鈍,葉面常有“V”字形白斑。花簇排列成細穗狀花序或再合成大型頂生的圓錐花序。種子圓形,略扁,黑褐色。花果期4~11月。通過種子繁殖。
[發生及爲害特點]此草生長于較濕潤的農田。甘蔗、花生、棉花、豆類、蔬菜等作物受害較重。生長迅速,大量消耗土壤養料,影響作物生長。分布于我國大部分地區。
[防除方法]此草出土前用24%果爾1000倍稀釋液、50%撲草淨300倍稀釋液(兩者都適于大豆、玉米、甘蔗)、40%阿特拉津250倍稀釋液(適用于甘蔗、玉米、棉花、果樹)或10%甲磺隆或氯磺隆5000~10000倍稀釋液(適用于小麥)處理土壤;出苗後用56%二甲四氯600倍稀釋液(適用于禾谷類)、48%苯達松500倍稀釋液(適用于豆科)或20%克蕪蹤500倍稀釋液(適用于甘蔗地、果園和休閑地)噴布雜草莖葉。
十四、刺苋
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 L.)又名簕苋菜,为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形態特征]莖直立,高30-100厘米,分枝多,有棱,稍帶紅色,每一葉腋有銳刺1~2枚。葉互生,具長柄,菱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圓錐花序液生或頂生,花淡綠色。花果期4~10月。通過種子繁殖。
[發生及爲害特點]此草適生于土壤疏松濕潤的地區。發生及爲害特點同皺果苋。
[防除方法]同皺果苋。
十五、蝦鉗菜
虾钳菜[Alternanthera sessilis(L.)DC.]又名莲子草、节节花、白花仔,为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形態特征]莖匍匐或斜升,細長而多分枝,著地的節生根,常帶紫紅色,有縱溝,溝內有柔毛。葉對生,無柄,橢圓狀披針形。花小、白色,聚集成頭狀花序,生于每節的葉腋內。花果期4-10月。果倒心髒形。通過種子繁殖。
[發生及爲害特點]此草常生于濕潤環境,生長在旱作地、菜地、稻田邊、溝邊和路旁,常爲害甘蔗、紅薯、蔬菜和果樹。分布于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等地。
[防除方法]同皺果苋。
十六、青葙
青葙(Celosia argentea L.)又名野鸡冠花,为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形態特征]莖直立,高60-150厘米,有分枝或不分枝,有縱條紋。葉互生,具短柄,披地形或橢圓狀披針形。穗狀花序圓柱狀或圓錐狀,粗壯直立,頂生或腋生,通常呈淡紅色至白色。花期4~10月。種子扁圓形,黑色並有光澤。通過種子繁殖。
[發生及爲害特點]此草生于濕潤的農田、路旁和荒地,對花生、大豆、番薯等作物爲害較重。田間常大量生長,易消耗土壤養分,影響作物生長,還是斜緣蝽的寄主,也容易感染作物葉斑病。分布于我國長江以南地區。
[防除方法]同皺果苋。
十七、大車前
大车前(Plantago major L.)又名钱贯草、车前草,为车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形态特征]株高10~20厘米,根茎粗短,多须根。叶根生,卵形或宽卵形,先端多圆钝,边缘波状或有不整齐锯齿,两面被柔毛或近于无毛;叶柄较长。花序穗状,直立;花细小而密集。蒴果圆锥状,含种子6~16粒。花果期为夏秋季。通过种子繁殖 。
[發生及爲害特點]此草生于較濕潤的環境。田埂、菜地、低濕旱作地、荒地和路旁常有生長。部分旱作物和蔬菜受害較重。分布于我國大部分地區。
[防除方法]同皺果苋
十八、小藜
小藜(Chenopodium serotinum L.)又名灰菜、盐钱菜,为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形態特征]莖直立,高15~60厘米,有分枝、有棱,常有綠色或帶紫色的條紋。葉互生,具柄,葉片長卵形或長圓形,邊緣具不規則的波狀齒或深割裂,近基部有2個較大的裂片,表面淡綠色或有時帶紫色,背面淡綠並被白粉粒。花序穗狀,腋生或頂生;花小,淡綠色。果扁球形;種子黑色,有光澤。通過種子繁殖。
[發生及爲害特點]此草適生于濕潤環境;常見于菜地、冬種作物地和旱作地上。10月至翌年3月出苗,1~4月生長最盛,入夏枯死,常嚴重爲害冬種作物、甘蔗、豆類。可感染作物葉斑病、霜黴病、菌核病。
[防除方法]同皺果苋。
十九、土荊芥
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又名臭藜藿,为藜科一或二年生草本植物。
[形態特征]株高40-100厘米。莖直立,具分枝,有棱,揉爛枝葉有強烈氣味。葉互生,矩圓形至矩圓狀披針形,頂部的葉變成線狀苞片。花小,淡綠色,組成穗狀花序,腑生或頂生。種子極小。花果期6~9月。通過種子繁殖。
[生長及爲害特點]此草適生于濕潤環境,常生長在旱作地、荒地、村邊和路旁,一般爲害旱作物。分布于華東、華南各省(區)。
[防除方法]同皺果苋。
二十、小飛蓬
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 (L.)Cronq.)]又名小白酒草,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形態特征]莖直立,高50~100厘米,有細條紋及粗糙毛,上部多分枝。葉互生,條狀披針形,邊緣有齒或無齒,無明 顯葉柄。花序頭狀,數量極多,舌狀花白色微紫。通過種子繁殖。
[發生及爲害特點]此草常生于路邊、地邊,爲旱作地旁常見雜草。分布于華南、華北和東北各地。
[防除方法]同皺果苋。
二十一、勝紅薊
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 L.)又名藿香蓟、臭草,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形態特征]株高30~80厘米,全株有白色長柔毛。莖、葉揉爛有異味。莖稍帶紫色。葉對生,有柄,卵形或菱狀卵形,兩面粗糙,有毛,邊緣有鋸齒。淡紫藍色或白色頭狀花序再組成傘形花序,生于枝的頂端。
[發生及爲害特點]此草常生于較濕潤的農田、路旁及荒地,爲甘蔗地、花生地、玉米地和果園常見雜草。分布于長江以南各地,尤以華南地區較常見。
[防除方法]同皺果苋。
二十二、一點紅
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 (L.) DC.]又名羊蹄草、红背草、叶下红,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形態特征]幼苗期葉片貼地生長,抽薹後莖直立或斜生,有分枝,高10~40厘米。葉互生,葉背常爲紫紅色,下部葉通常爲長卵形,琴狀分裂,上部葉較小,基部抱莖。頭狀花序頂生,具長柄,花紫紅色。果實有白色冠毛。通過種子繁殖。
[發生及爲害特點]此草適生于濕潤環境,常見于旱作地、田邊、路旁和荒地上。華南地區全年生長、開花。分布于長江以南各省(區)。
[防除方法]同皺果苋。
二十三、蒼耳
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又名痴头婆、虱麻头、野落苏,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形態特征]莖直立,粗壯,多分枝,高30~100厘米,有鈍棱及長條狀斑點。葉互生,具長柄,葉片三角狀卵形或心形,邊緣有不規則的齒裂,兩面有毛。頭狀花序球形或橢圓形,淡綠色,數個聚生于枝頂或葉腋。花期在夏季。果倒卵形,有小鈎刺。通過種子繁殖。
[發生及爲害特點]此草適生于濕潤或稍幹旱的環境,常見于農田、荒地和路旁。棉花、豆類作物受害較重。也是棉花蚜蟲的寄主。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防除方法]同皺果苋。
二十四、金腰箭
金腰箭[Synedrella nodifolra (L.) Gaertn.]又名苦草、黄花苦草、金花草,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形態特征]莖直立,高30~100厘米,有分枝。葉對生,具柄,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邊緣有細齒,葉面被糙毛。頭狀花序通常3~6個簇生于葉腋或枝頂,邊花舌狀,心花茼狀,黃色。瘦果黑色,有硬刺。花果期4~8月。通過種子繁殖。
[發生及爲害特點]此草適生于濕潤環境,常見于旱作地、荒地和路旁,主要爲害甘蔗、花生等坡地作物及果樹、橡膠樹等。分布于我國南部和西南部。
[防除方法]同皺果苋。
二十五、粗葉耳草
粗叶耳草(Hedyotis hispida Retz.)为茜草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形態特征]莖自基部分枝,直立或斜生,高20~30厘米,上部四棱形,下部圓柱形,全體被短粗毛。葉對生,無柄,矩圓形,兩面有短毛;托葉鞘狀,頂部分裂成數條刺毛,聚傘花序腋生,密集成頭狀,無總花梗;花無梗,花冠白色,近漏鬥狀。蒴果卵形,成熟時頂部開裂。通過種子繁殖。
[發生及爲害特點]此草生于路旁草叢中、疏林下或農田中。甘蔗園、果園和橡膠園受害較重。分布于雲南、廣西、貴州、廣東等地。
[防除方法]同皺果苋。
二十六、馬鞭 草
馬鞭 草 (Verbena officinalis L.)为馬鞭 草 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形態特征]莖直立或傾斜,高30~80厘米,具開展的分枝,四棱形。葉對生,有柄或無柄;葉片卵圓形至長圓形,基生葉邊緣常有粗鋸齒和缺刻,莖生葉多數三深裂或羽狀深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的鋸齒,兩面均有粗毛。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冠筒狀,五裂,淡紫色或藍色。蒴果成熟時分裂成4個小堅果,小堅果長圓形,有棱。通過種子繁殖。
[發生及爲害特點]此草生于溪邊、路邊或荒地。果園、農田中常見爲害。幾乎遍布全國。
[防除方法]雜草出苗後用藥同酢漿草。
二十七、崩大碗
崩大碗[Centella asiatica (L.)Urban]又名积雪草、雷公根,为伞形多年生草本植物。
[形態特征]莖匍匐,長30~80厘米,無毛或稍有毛,節上生根。葉互生,具長柄,圓形或腎形,基部凹心形,邊緣有寬鈍齒。花紫紅色,數朵生于葉腋間。果扁球形,有棱。花果期3~6月。通過匍匐莖或種子繁殖。
[發生及爲害特點]此草生于較濕潤的農田中、路旁和疏林下,常爲害花生、甘蔗和果樹。分布于我國長江以南地區。
[防除方法]出苗後用50%二甲四氯600~700倍稀釋液或20%克蕪蹤250~500倍稀釋液處理莖葉,適用于甘蔗地、果園及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