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谷普洱茶的曆史文化
的加工特點
清代民國以來,景谷 茶葉的加工全部過程均爲手工操作,茶農把茶葉從茶樹上采摘下來,先殺青、再揉撚,又曬幹成毛茶。史料載日:“曬青茶乃普洱 茶種類。農家采之、炒之、揉之、曬之而成。”
毛茶按采制季節分爲春茶、二水茶、谷花茶、陽春茶四類。各類毛茶經初加工後,還要進行人工揀剔,把老葉、粗茶、黃片、茶梗、雜物剔除,即爲商品毛茶出售。曬青茶的手工加工方法,一直沿用到1952年。而精加工的普洱 茶早在清代就有了,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景谷 街人李文相創辦制茶作坊,用優質曬青毛茶作原料,土法蒸壓月餅形團茶,又名谷茶。光緒二十八年(1902),團茶運銷下關,被私商“茂恒”、“永昌祥”仿制成“碗形茶”,經昆明、昭通運到四川敘府(今宜賓)、沱江一帶銷售。茶商大作廣告“沱江水,下關茶,香高味醇品質佳”。于是該茶暢銷無余,並被譽名沱茶,隨後又以産地稱爲下關沱茶、雲南沱茶。團茶的加工,奠定了沱茶的雛形,景谷 成爲雲南沱茶的原産地。“景關茶”又叫“谷莊茶”,系用景谷 曬青茶作原料,在下關加工,故稱“景關茶”,質量甚佳。
民國時期,景谷 縣內有私人加工作坊15家,加工團茶(分四兩裝、五兩裝)、小餅茶(二兩裝)、大餅茶(八兩茶)、方茶、茶膏等。方茶模制有福、祿、壽、禧字樣和無字兩種,有字的爲禮品茶、無字的爲普通茶。團茶5個爲筒,方茶四塊一包,小餅茶10個一筒,大餅茶7個爲筒,故稱“七個餅茶”。大包裝,以竹籃內襯筍葉,分層裝實,封口成件,分類入倉待運。
新中國成立後,商業部確定景谷 爲邊銷茶産區,1959年景谷 縣茶厂在縣城建成,1960年初投产,以縣内原料加工心脏形宝焰牌紧压茶,六、七十年代,景谷 茶廠生産的“寶焰牌”緊茶,我看見內飛票爲下關茶廠,實際是在景谷 茶廠生産的,我親眼所見,專銷西藏。當時,我不理解這是什麽意思,便問了我的老朋友——茶廠的李希白師傅,他對我說,“藏人認這個寶焰牌子”,他爲我解開了這個謎案。李希白師傅之子李文慶先生,現在還保存有景谷 縣茶廠生産的心髒形緊茶。
1978年,雲南省定景谷 邊銷茶爲政治任務。1967年以後,景谷 茶廠又制方塊緊壓茶,生産“景谷 茶磚”,年加工成品250噸,調供下關茶厂原料150吨。1978年当年縣茶廠加工茶葉441噸,創最高水平。1980年調整産品結構,增加外銷茶品種,擴大內銷茶加工量。1960~1990年,30年间共加工邊銷紧茶7.497吨,年均加1250吨,爲邊銷、内销、外销三大茶類之首。1979年,景谷 縣茶厂用曬青毛茶5~10級作原料,制成普洱 茶調供出口,1980年投入批量生産,1983年獲得了國家對外貿易部“出口産品,質量優良”榮譽證書,1986年創年加工量2123噸的好水平。自1980年至1990年累計加工普洱 茶成品1565噸,年均加式157噸。值得一提的是,省裏過去制定的“滇青毛茶收購標准樣”,就是由景谷 縣茶廠制樣的。上面我親眼所見的這些景谷 茶葉加工特點值得繼承、弘揚和發展。
清代景谷 的茶葉貿易爲官商經營,茶商多爲官吏。“清雍正七年(1729)設普洱 府,攸樂設同知,威遠(今景谷 縣)、镇沅、恩乐设流官,争茶山之利。”這是《滇雲曆年傳》中的記載,說明當時景谷 的茶葉産銷受官府控制。
到民同時期,景谷 茶葉的貿易有較大發展,經貿擴大,商家增多,自民國元年(1912)景谷 區出現私營茶莊後,景谷 街成了景谷 、景东,镇沅三縣的茶葉交易中心,每年春茶上市期間,舉辦“春茶會”,外地客商馬幫雲集,周圍茶區振泰、塘房、民樂、鍾山、鳳山等地出産之茶,云集入市,交易兴旺。据有关史料记载,民国9年(1920),縣属茶區,年産茶30萬斤,運銷滇西。景谷 縣境内,每适牛羊街期,四山八路之茶汇集大街小巷,商农之间自由成交。縣内茶葉購銷集市主要是景谷 街、龍塘街、勐倮(民樂)街、海孜街、抱母街、威遠大街。
民國26年(1937),僅景谷 街年成交茶葉1.1萬多老擔,成交額22萬銀元。民國36年(1947),景谷 街年購銷0.8萬擔,春尖茶每擔購價200銀元,一擔茶換米最高930斤,最低500斤?,爲茶價最好時期。交易的茶商有行商和坐商兩種,行商有來自四川、昆明、維西、宣威、騰沖、下關、新平、普洱 等地的商人,多爲季節性經營,坐商有當地資本較大的富戶。民國時期,景谷 曬青毛茶經下關加工的“景關茶”。散銷至省內外藏區,部份私營作坊加工團茶、餅茶、方茶,運銷省內外。昔日景谷 茶葉的經貿,在整個普洱 茶市場中占有重要的份額。
昔日景谷 有東線、南線、西線、北線馬幫古道。東線即從景谷 縣城发往威远渡口、那养坡、猛丙、小白庙丫口、暖里、橄榄树丫口、勐乃、高桥、芒谷、铁厂、西萨到普洱 ,全程三个马站(一个马站30公里);再经磨黑东上把边江、通关、墨江、元江、扬武、峨山、玉溪到昆明,全程15个马站,往返需时一个月,这叫“官马大路”(从縣城到磨黑的马道是由縣城经铁厂、宽宏、岔河、刮风丫口、黄粟山到磨黑,全程4个马站)。
南线即从縣城到勐主,从勐主到思茅。从勐主到澜沧。西线从縣城到临沧,从縣城到勐戛、双江。北线从縣城沿官马大路经芒冷、芒玉、龙塘街、文连至景谷 街,又經振泰草皮街、裏崴、文井至景東,再往南澗、彌渡、到下關、中甸、德改達西藏。滇西後路馬道中的景谷 茶葉出境運銷,多走東線和北線兩條“宮馬大路”。
六、1949年後的茶企業
1959年景谷 縣茶厂建成,1950年初投产,主要加工邊銷紧压茶,當時有廠房面積1200平方米,備有分篩、風選、土烘房、蒸茶、壓茶等加工机械10多台,职工7C多人,为国营企業。
1980年随市场的变化,加工经营范围扩大爲邊銷、外销、内销3大类,1981年茶厂原属縣茶葉公司,實行加工經營獨立核算。1986年深化改革,與茶叶公司合并经营核算,成为收购、加工、经营的中型企業。
1987年调整关系,归縣计经委领导,实行承包经营,据有关资料显示,当时茶廠有建築面積1.12萬平方,其中生産用地5524平方米,職工109人。加工機械有3S台。年可加工茶750噸,實際加工量1988年這511.3噸。1990年完成加工量392噸。加工經營産品有:出口普洱 茶、邊銷紧压茶、內銷花茶、配茶、普洱 大叶青、春尖、春蕊等17个花色品种,产品销往港澳地区及省内外市场。1990年8月在縣城北郊石板村建年加工成品1750吨的精制茶廠,1992年投産,生産15年後的2007年,景谷 縣茶廠拍賣給雲南茶馬司茶葉有限公司經營。
景谷 縣还有民营企業“景谷 白龍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景谷 萬潤利茶葉有限公司”、“景谷 大白茶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企業)等。大白茶公司主要開發雲南大葉茶種地方優良群體品種獨特的,以“秧塔大白茶”爲原料的大白茶貢品系列産品。
七、開發發展前景
景谷 茶葉的曆史底蘊和文化底蘊是深厚的,開發好茶葉始祖(景谷 寬葉木蘭化石)之源,可以擴大在國內外的地位和知名度,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恢複生産好清代景谷 “谷茶”(月餅形團茶),以及三十多年前生産的心髒形緊茶、“景谷 磚茶”,可以擴大對海內外的銷售面。近年台灣出版的《普洱 壺藝》上就有景谷 茶廠“七九景谷 磚”的照片图样,还有多位台湾茶人對品味景谷 茶磚的赞语。文/黄桂枢!中国普洱 茶網獨家首發,轉載請注明來自www.puercn.com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