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曆史年表:普洱茶大記事
公元前1066年
東晉·常璩(公元347年或稍後)的《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伐纣,實得巴蜀之師……丹漆茶蜜,皆納貢之。”周武王在公元前1066年率南方八個小國討伐纣王,當時,雲南的濮人向周武王敬貢雲南茶。這時的雲南茶,即是後來被稱之爲普洱 茶。
公元前109年
三國魏·吳普《本草·菜部》記有:“苦菜一名荼,一名選,一名遊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茶即古荼字。“益州”系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建立滇國、封嘗羌爲滇王,以滇池爲中心,設益州郡。說明西漢時期,雲南就已種植茶樹。
225年(蜀建興三年)
諸葛亮孔明平定南中(從東漢末起,南中是全滇和黔西北、川西南的總稱)後,在南中地區倡導種茶,發展南中地區經濟,使南中茶子頗負盛名。
863年(唐懿宗鹹通四年)
唐·樊綽正月二十九日著《蠻書》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銀生是唐南诏國一節度府名,治位今雲南景東縣,轄今思茅地區、西雙版納州及臨滄市的南部,是有關我國雲南少數民族飲茶、業茶的最早記載。
1383年(明洪武十六年)
普洱 治地改名普耳。
1573~1620年(明萬曆年間)
普洱 治地改名普洱 ,普洱 茶因此而得名。《滇略》(1620)卷三中雲:“士庶所用,皆普茶也。”這是普洱 茶第一次作爲專有名詞出現。
1716年(清聖祖康熙五十五年)
十二月初八,開化(今雲南文山縣)總兵閻光緯“進普洱 肆拾圓,孔雀翅肆拾副,女兒茶捌簍”。是普洱 茶、女兒茶進貢最早的記載。
1729年(清世宗雍正七年)設攸樂同知
清廷在雲南景洪攸樂山增設“攸樂同知”,駐右營,統兵五百,負責征收茶稅等事務。另在勐海、勐遮、易武等地設立“錢糧茶務軍功司”,專門負責管理當地賦稅和茶政方面的問題。
1730年(清世宗雍正八年)思茅設總茶店
清倪蛻《滇西曆年志》載,雍正七年乙酉,雲南總督鄂爾泰奏設總茶店于思茅,以通判司其事。六大山産茶,向系商民在彼地坐放收發,各販于普洱 ,上納稅課轉運由來已久。“至是,以商民盤剝生事,議設總茶店以籠其利權。”于是通判朱肅上議,將新舊商民全部趕走,逗留複入者俱枷押出鏡。其茶令茶戶盡數運至總店,領給價值。
1755年(清高宗乾隆二十年)前後
張泓《滇南新語》載:“滇茶有數種,盛行者曰木邦、曰普洱 ”,木邦葉粗味澀,冒普洱 茶以愚商販。“普茶珍品,則有毛尖、芽茶、女兒之号。毛尖即雨前所采者,不作团,味淡香如荷,新色嫩绿可爱。芽茶較毛尖稍壯,采治成團,以二兩四兩爲率,滇人重之。女兒茶亦芽茶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