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發源地|白茶曆史
关于白茶的發源地,學術界向來存在較多的爭議。但是,這個問題可以從白茶茶樹種的原産地和白茶的創制時間兩個方面來看。
袁弟顺指出,白茶最早是采摘菜茶(有性群體種)鮮葉制作,之後才用水仙、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等制作白茶。
据陈椽考证,大白茶樹最早發現在政和。關于它的起源有兩種傳說:一說是在光緒五年(1879),一說是在鹹豐年間(1851~1861)。《政和縣志》記載:“清鹹同年間(1851~1874)草茶最盛,均制紅茶,以銷外洋。嗣後逐漸衰落,邑人改植大白茶。”
因此,第一种说法较为可信。但是,二说所提到的發源地都是在政和铁山。福鼎大白茶樹,傳說是光緒十一年或十二年(1885年左右)柏柳鄉陳煥在太姥山發現並移植的。
但是,明代周亮工《闽小记》却说:“太姥山古有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产者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
于是,“绿雪芽”就被视作福鼎大白茶的原始母樹,而且在福鼎當地,也有“太姥娘娘發現、移植綠雪芽”的美麗傳說。
白茶依采摘標准不同分爲銀針、白牡丹、貢眉和壽眉。陳椽指出,“白茶最初是指‘白毫銀針’,簡稱銀針或白毫,古時稱‘芽茶’。後來發展到白牡丹、貢眉和壽眉。”
湖南农业大学茶學系教授施兆鵬認爲,銀針自古有之,稱“銀線水芽”。但是,“就其制法而言,應屬綠茶制法”。
白茶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