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知識篇|白茶文化资料
【名称】:白茶
【产地】:福建福鼎、政和、松溪、建阳等地
【简介】
白茶中國六大茶類之一。白茶爲福建的特産,主要産區在福鼎、政和、松溪、建陽等地。基本工藝是萎凋、烘焙(或陰幹)、揀剔、複火等工序。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質的關鍵工序。白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質特點。屬輕微發酵茶,是我國茶類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爲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
白茶,顧名思義,這種茶是白色的,一般地區不多見。白茶生産已有200年左右的曆史,最早是由福鼎縣首創的。該縣有一種優良品種的茶樹——福鼎大白茶,茶芽葉上披滿白茸毛,是制茶的上好原料,最初用這種茶片生産出白茶。
茶色爲什麽是白色?這是由于人們采摘了細嫩、葉背多白茸毛的芽葉,加工時不炒不揉,曬幹或用文火烘幹,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來,這就是它呈白色的緣故。
【渊源】
白茶,素爲茶中珍品,曆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現,迄今已有八百八十余年了,始見于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成書于1107~1110“大觀”年間,書以年號名)。但,《大觀茶論》裏所講的白茶,是早期産于北苑禦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
其制作方法,仍然是经过蒸、压而成团茶,同現今的白茶制法並不相同。關于白茶的曆史究竟起于何時?茶學界有些不同的觀點。
现在普遍认为,现代白茶最初是福鼎人于清嘉慶初年(1769)采芽茶制成銀針,1885年改采福鼎大白茶制成白毫銀針。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主要是從茶葉制作方法上來加以區別茶類的,因白茶的生産過程只經過“萎凋與幹燥”兩道工序。
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茶葉生産曆史上最早的茶葉不是綠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中國先民最初發現茶葉的藥用價值後,爲了保存起來備用,必須把鮮嫩的茶芽葉曬幹或焙幹,這就是中國茶葉史上白茶的誕生。
【采制】
采用单芽为原料按白茶加工工藝加工而成的,稱之爲銀針白毫;采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福安大白茶等茶樹品種的一芽一二葉,按白茶加工工藝加工而成的白牡丹或新白茶;采用菜茶的一芽一二葉,加工而成的爲貢眉、壽眉。
【工艺】
白茶的制作工藝,一般分爲萎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