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白茶”相同嗎?|什麽是白茶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本草经》中的这则记载,常常被人们当作中华茶葉文明的開端。于是,有人便抓住“不炒不揉”的工藝特點將這4000多年前的“茶”附會爲白茶。
湖南农学院(今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杨文辉认为,“由于茶葉生長的季節性局限,爲使全年都能喝上優質茶葉而采集鮮葉曬幹收藏”,采摘鮮葉曬幹的方法,“與現今的白茶制法相似”,據此,他認爲“我國最先發明的不是綠茶,而是白茶”。
这种说法显然缺乏史料依据,无法作为定论。而有史可稽的“白茶”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陸羽《茶經·七之事》所引述的《永嘉圖經》中:“永嘉縣東三百裏有白茶山”。(注:據陳椽考證,此應是“南三百裏之誤”)
宋时,宋徽宗赵佶据北苑(今福建建瓯市)贡茶寫成的《大觀茶論》言:“白茶自爲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崖林之間,偶然生出,蓋非人力所可致。
从两则文献所提供的线索来看,地理位置大致与今天的福鼎、政和(临近建瓯)一带相吻合,因而在许多介绍福鼎白茶、政和白茶曆史的文字中,它們出現的頻率非常高。
那么,唐、宋时期的白茶是否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白茶呢?因證據有限,學術界對此普遍持比較模糊的態度。著名茶學家陳椽《茶業通史》認爲:“當時(北宋)的白茶可能就是現今的大白茶種。”
然而,福建农林大学中国白茶研究所所長袁弟順認爲,這些史料中所說的“白茶”,包括三色細芽、銀絲水芽都不是現代所說的六大茶類中的白茶,而是指葉片白化的茶樹,而且其制作方法也與綠茶相同,這“與武夷山白雞冠、浙江安吉白茶、甯波印雪白茶相同。”
至于现代意义上的白茶,他認爲,最早可追溯到明代。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說:“芽茶以火作爲次,生曬者爲上,亦更接近自然,且斷煙火氣耳,況作人器不潔,火候失宜,皆能損其香色也。生曬茶瀹之瓯中,則旗槍舒展,清翠鮮明,尤爲可愛。”
闻龙《茶箋》也說:“田藝蘅以生曬不炒不揉爲佳,亦未之試耳。”這與現代白茶制法基本一致。
什麽是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