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普洱茶的産地|普洱茶茶區
普洱茶的産地有分爲古代普洱茶的産地,近代普洱茶産地,現代普洱茶的産地,那麽下面就介紹一下現代普洱茶的産地。
1973年以後,産地擴大至昆明、大理、臨滄、紅河、德宏,甚至省外和國外。古六大茶山,就西雙版納來說,瀾滄江以北的以易武爲中心的地區稱爲“江內”,南以佛海爲中心的爲“江外”,江北江南各有六大茶山,雖然傳統的江內六大茶山包括易武、倚邦、革登、莽芝、蠻磚、曼撒和攸樂,但江外的布朗、巴達,南糯、景邁古茶山(瀾滄縣)等地茶産量高于江內,雲南其他地區也開始引種茶。
雲南作爲世界茶樹原産地中心,自然條件優越,制茶曆史悠久,近幾百年來,普洱茶更是嗤聲海內外。曆史上所指的普洱茶,是指用“傳統工藝”加工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爲原料,經加工整理而成的各種雲南茶葉的統稱,即通常所說的“生普洱”。
当然,“生普洱”的概念也是不准确的,用“生普洱”只是为了与采用 “渥堆”工艺的制成的现代普洱茶(即熟茶)相區分、呼應而已,用“生普洱”容易給人們造成誤解,以爲“生茶”不能喝,熟茶才能喝。事實上,“生普洱”並非是生的不能喝,特別是傳統工藝的普洱茶,過去准確的傳統名稱是“滇青茶”或“雲南青茶”,而最古老的名字爲“普茶”,這就是傳統工藝的普洱茶。雲南曆史上生産了很多這樣的茶,不止雲南民間喝,藏區及海內外都大量消耗,目前剩余的老茶數量稀少,價值不菲也就這個道理。
雲南普洱茶茶區,有其曆史淵源,茶區面積是比較大的,這裏介紹與討論的是四個較大的普洱茶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臨滄與保山,當然,這裏並無褒貶誰之意,且疏漏也再所難免。
古“六大茶山”之于普洱茶,名冠世界,不用多解釋,但由于曆史的變遷,現在要准確定位某某山,確不是易事。其它的,我們應該知道更多的普洱茶區,它們是幕後英雄,産品名遍天下,自己似乎默默無聞。實際上,雲南主要的幾大普洱茶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臨滄、保山,都爲雲南普洱茶做出了重大貢獻。
西双版纳茶區造就了早期的西雙版納私人茶莊,以及現代的猛海茶廠;思茅之普洱,古老的加工與集散地,與普洱茶的淵源自不必說,許多老茶人回憶,早期(1920-1940年代)私人茶莊花費頗多請思茅的揉茶技師一事,可見思茅當時加工技術之優良;加之制造貢茶的曆史,有人說“普洱不産茶”,似乎也是片面之語。很長的期間,普洱以加工技術及交易集市爲核心,以普洱爲中心的思茅地區,制茶業與種茶業都應該是成規模的。而曆史文獻說,運輸到普洱加工及交易的茶葉,“近者二日,遠者數月”;也說茶山距離是“周八百裏”。可見,普洱茶區也是巨大的。
臨滄、保山茶區,古爲永昌府,是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