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民國普洱茶工藝【緊茶】
緊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
「粗茶。七八月間采。黃葉老葉多,條索粗壯欠實。
二水茶包于底茶之外曰“二蓋”;
「二水。五月中旬後及六月采。葉大,條索粗壯稍實,色澤黑黃相間。」
黑條者再包于二蓋之外曰“高品”。
「黑條。四月中旬至五月中旬采。色澤黑潤,條索肥碩顯毫,色味濃厚。」
如制圓茶一般,将各色品质,按一定之层次同时装入一小铜甑中蒸之,俟其柔软,倾入緊茶布袋,由袋口逐渐收緊,同时就坐凳边沿照同一之方向轮转而緊揉之,使成一心脏形茶团,是为“緊茶”茶。
“底茶”葉大質粗,須剁爲碎片;“高品”須先一日濕以相當之水分曰“潮茶”,經過一夜,于是再行發酵,成團之後,因水分尚多,又發酵一次,是爲第三次之發酵,數日之後,表裏皆發生一種黃黴。藏人自言黃黴之茶最佳。天下之事,往往不可一概而論的。印度茶业总会,曾多方仿制,皆不成功,未获藏人之欢迎,这或者即是“緊茶”之所以为“緊茶”之惟一秘訣也。
緊茶每七個以糯筍葉包作一包曰一“筒”。十八筒裝一籃,兩籃爲一“滿擔”,又叫一馱,淨重約舊衡一百一十斤左右,專銷西藏,少數銷于尼泊爾、不丹、錫金一帶,年可銷一萬六千擔。
其經由思茅或思茅茶商制賣給藏人古宗者,每籃只裝十五筒,兩籃爲一擔曰“平擔”。竹籃內周亦需襯以飯筍葉,籃口並需以藤片絆牢,與“圓茶”、“磚茶”之裝法相同,只籃形或長或方,或大或小,稍有不同耳。竹籃竹葉、藤片紮篾(即竹絲)等包裝費用,每擔約半開滇幣五六角左右。
其取道缅甸即转运西藏之“緊茶”,于運抵仰光後,需再加麻包,並打明標記牌號,方能交船運,即每色約費工料盧比五安那至六安那。亦有在中途如景棟或瑞仰即需加縫麻包者,在景棟加麻包之費用較大,然損失則鮮。至運達加嶙崩(Kalimporg)之後,尚需再用獸皮(牛羊皮之類)加包,方可運入西藏。包裝費用,高出生産費數倍,真是“豆腐盤成肉價錢”矣!
普洱茶工艺 緊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