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的特性與品種
紫砂壺的原料是单矿原成泥,仅产于宜兴东南丁蜀镇的黄龙山及其毗邻的浙江长兴北部一带。但长兴所出紫砂泥,品质较宜兴为劣。紫砂泥深埋在黄龙山下的岩矿中,要经过开采和选矿才能获得,故有“岩中泥”之称。最早的紫砂文化专著――明人周高起所著《阳羡茗壶系》称紫砂矿藏“皆深入数十丈乃得”,现代的矿井有深达二、三公里者。
紫砂原矿有夹泥(做大缸、粗大花盆等粗陶用泥)、中槽泥(一般的紫砂泥,应用于日用陶)和底槽泥(上好的紫砂泥,又称底槽青)三个层次,而以最下层的底槽泥品质为最好,是制作纯手工紫砂壺等高档紫砂工艺品的原料。所以紫砂泥又有“泥中泥”之称。
(1)紫砂泥的特性
开采出来的矿土,质如烂石,要经过数年的露天陈放、风吹雨淋,待矿土自然风化分解之后,再经过碾磨粉碎、筛选、捶打,才能炼成制作紫砂壺的熟泥。这一十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称为“炼泥”。
紫砂泥的的可塑性好,與其它瓷土不同的是,它不需要調配其它黏性或脊性原料,而僅用自身一種原料就能成型制坯。只需賦予別致的造型、精湛的制作和裝飾技藝,即成了“世間茶具称为首”的紫砂壺。紫砂壺的材质特性,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紫砂泥具有高可塑性,通過捶、拍、擠壓、鑲接、雕琢等豐富的技巧,可以任意造型。紫砂泥的黏合性好,但與手或工具並不黏著,在粘接嘴、把、腳等細部並加以雕飾時十分便宜,因而爲陶藝家充分表達創作意圖,施展技巧,提供了頗具工藝拓展性的材質載體。
二、紫砂泥的生坯強度大,幹燥收縮率較小,從泥坯成型到燒成收縮率僅爲8%左右,結構變形處于可掌握範圍,因此燒成後仍能做到器形輪廓嚴整,比例合度,口蓋嚴絲合縫,筋線端正而不扭曲。
三、紫砂壺成品材质具有双重气孔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口盖契合紧密,可以减少茶水與空氣中的黴菌接觸,從而延遲茶水變質發馊的時間,較爲持久地保存茶的色、香、味。耐冷、熱激變的性能也很好,開水沖沏後遽入冷水也不炸不裂。
四、泥坯成型後不施釉,燒成後即形成富有光澤的平整外形,使用、把玩時間經久,能“養”出黝亮古雅的包漿,是其它陶質器物所不能比擬的。
(2)基色泥與配泥
紫砂礦土的合鐵量較高,由于各處的地質成因不盡相同,所蘊藏的礦土中鐵及其它成分的含量也相異,因此就呈現出各種深淺不一的色彩,但它們的基色主要有三種:
一、紫泥,生在甲泥(礦土處于地層之下,受自然壓力結成堅硬塊狀,如同鐵甲,故名“甲泥”)礦層的夾層中,礦土紫紅或紫色,合有微細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