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佛手茶与鐵觀音茶的区别
永春佛手产于福建省永春县。全县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600-2100毫米,年平均气温17-21℃,平均相对湿度77%。山地土壤以红壤为主,PH值在4.5-6.5之间,有机质含量丰富,适宜植茶。
永春佛手茶乃佛手品種茶樹嫩梢制成的烏龍茶。佛手品種茶树又名香椽种,目前在产区多称佛手,而成品出口则称“永春香椽”。佛手品種茶樹葉形與芸香料的香椽柑的葉片相似,而與芸香料的佛手柑的葉片有較大的差異,命名爲香椽比佛手更加貼切。
永春佛手采摘
永春佛手品种的来源,传说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5年),在达埔狮峰山最早栽植佛手茶樹,但缺乏可靠依據。有史可稽的,爲1919年永春華興種植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將安溪西坪老茶農林子生贈送的佛手茶苗15株,植于虎巷山的後垅(在今永春華僑茶果場北崆管理區)。經壓條繁殖,數年後擴種到8畝,至30年代初,有少量佛手茶經永春興華公司南洋辦事處轉銷到馬來亞麻坡。
至于佛手品种原产地,一说是军安溪金榜骑虎岩,一说是南安洪濑雪峰山,尚无定论。据1937年福安茶業改良場技師莊燦彰撰的《安溪茶業調查》載:“……相傳二十年前,安溪第四區騎馬岩(即騎虎岩)上一和尚,取柑桔類之香圓(香椽的俗稱)作砧木,接茶穗手其上而得此種”,這當系因佛手茶樹葉形與香橼柑樹葉片相似而作的臆測。不同科植物嫁接成活之說難以令人置信。
佛手茶樹爲無性系品種,適應性廣,抗逆性較強,一芽三葉嫩梢平均重1.5克,爲一般適制烏龍茶品種的1.3-2倍,單産高,永春北崆華僑茶果場有一畝九分足齡佛手茶園持續7年畝年均超過300公斤。佛手茶樹屬灌木型,中芽種,分枝稀疏,枝條細軟如蔓,披張到地,葉大,呈橢圓形,大的如掌,多水平著生,葉面扭曲不平,葉肉肥厚,主脈彎曲,葉緣鋸齒稀疏,缺刻較不明顯,葉色黃綠油光,葉緣略向背,開花少,不結實,佛手品種又可分紅芽佛手與綠芽佛手兩種,永春當前栽培的紅芽佛手爲主。紅芽佛手樹姿較披張,春芽紫紅色,綠芽佛手樹姿稍直立,春芽淡綠色,制茶品以紅芽佛手爲優。
永春制手的栽培与制作,应注意该品种的特征,以发挥其品种优势。通过修剪抑制中心和顶端优势,以增加分枝层次并提高分枝部位。这样,原来匍伏地面的分枝自行淘汰,使养分集中于骨干枝和上中部分枝,有利扩大采摘面,增加芽稍密度。
永春佛手全年分四季采制。春茶在4月中旬-5月中旬;夏茶在6月上旬-6月下旬;暑茶在7月上旬-8月下旬;秋茶在9月以後。各季産量占全年産量比重,春茶爲40%,夏、暑、秋茶各占20%。
制茶原料采摘標准是在新梢展開四至五葉,頂芽形成駐芽時采下二、三葉。一般是午後采摘,傍晚付制。佛手茶的制造與一般烏龍茶相同,不過針對佛手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