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精品鑒賞
在茶具發展史上的不同曆史階段,茶具所包含的內容是不一樣的;同樣,大致相同的同一種茶具,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抑或在不同的地方,其稱呼往往是不一樣的,現選擇一些在中國茶具發展史上有過重要作用,而且有實物存世,又有文物價值的茶具精品,簡析如下。
1、東漢陶茶碗
这件茶碗,是泥質灰釉陶器,東漢時燒造。其造型是弧壁,敞口淺足,平底。制作上采用拉坯成型,裝飾上無任何刻劃,利用拉坯時留在胎坯上的自然弧紋,形成以較高的藝術美感。東漢,飲茶和茶業雖然已獲得某些發展,但陶碗還是作爲食器和飲器混用的,沒有分離出來單獨作茶具用。漢代全國大一統的局面,使全國各地的日用陶器和墓內隨葬器皿的品種與形制,大部分相類同。東漢時,江南已燒造出成熟瓷飲具等器具,這件東漢的陶茶碗吸收了瓷器制造的工藝技術,既是一件實用的日常用具,又色調絢麗美觀,是東漢時的代表性飲具。
2、三國魏玉杯
这件玉杯,通高130厘米,口径50厘米。为筒体直腹,有圆饼形高足,通体光素,虽无花纹装饰,但切割规整,曲线流畅;又经抛光,富有光泽感,表明雕琢此玉杯的工匠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加上玉杯是由温润洁白的和田玉雕琢而成,故而成为一件难得的玉器珍品。
用玉石加工成杯,一般不采用雕刻工艺。因为玉的质地坚韧,而通常使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加水研磨琢制而成。为此,制玉不称雕玉,而称琢玉。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魏(公元220-265年)能琢出如此精致的玉杯,实属不易。这件玉杯,当时作为饮食器具,并非是供茶專用的。
3、北齊白釉蓮瓣紋罐
这件白釉莲瓣纹罐,通高为19.0厘米,口径为75厘米,为一色白釉。腹呈圆鼓形,有圈足,口颈适中,肩有四系,提携时既稳妥,又方便。值得说明的是,北朝时,瓷器还是一种新兴的产品,主要供社会上层人士使用,属高档消费品。尤其是白釉,更是问世不久。其造型、纹饰,虽是仿照汉代的铜器或陶器形制,但作为瓷器,特别是白瓷仍是弥足珍贵。另外,罐上腹部的莲花瓣纹,一般认为是从东晋开始才有的,而见于茶具上,這還是最早的曆史實物見證。在存世的茶具作品中,它與同類的白釉蓮瓣紋罐相比,也堪稱是我國最早的盛茶器具。
4、隋白瓷碗、盤
这件白瓷碗盘,有五只碗和一个盘组成套件。碗呈杯形,大小一致为圆口,深腹,近直壁,有圈足。盘系碟形,盘径285厘米,其下有三足,足呈圆环状。盘的大小正适合容纳五只小茶碗,兩者十分相配。加之同爲一色白瓷,釉色光潤,有一種雅致潔淨之感。
史学家认为,我国在隋代以前,制瓷业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入隋后,北方制瓷业有了发展,目前已发现的隋代遗窑,有很多分布在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它们制造的器件以生活用具为主,当时生产的茶具有碗、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