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中的奇花異葩
我國飲茶曆史悠久,茶具豐富多彩,使用方法各異,有不少引人入勝的物與事,如:
1、孟臣壺和若琛杯
到廣東潮州、汕頭或福建廈門、漳州、泉州喝過工夫茶的,都體會到泡飲工夫茶的確有許多獨特之處。首先是用茶,不取紅、綠、花茶,獨嗜“烏龍”;再是沖飲方法有諸多講究,大致須有賞茶、溫壺、置茶、溫潤泡、沖泡、淋壺、溫杯、運壺、奉茶、品茶等程序;茶具也特別,壺是一種紫砂沖罐,“大不盈握”,真正名牌的工夫茶壺,壺底還镂刻“孟臣”的鈴記。杯則是一種小得出奇的細瓷小杯,只半個乒乓球大小,稱“若琛杯”。
孟臣壺和若琛杯的流行,大約是在清代。清施鴻保在《閩雜記》裏說:“漳泉各屬,俗尚工夫茶,茶具梢巧。壺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壺,杯極小者,名若深杯.《廈門志》(公元1832年)也有記載:“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壺必日孟公壺,杯必日若琛杯。茶葉重一兩,價有貴至四五番銀者,名曰工夫茶。”
“孟臣壺”,壺名原出自人名。明朝天啓(公元1621-1627)年間,宜興有個著名制陶師叫惠孟臣,他制作的紫砂小壺,造型精美,別開生面。因他制的壺都落有“孟臣”款,茶家遂習慣稱爲“孟臣壺”。直到他去世300年,這種有“孟臣”教的壺還不停地出現。可見他的壺是多麽受人歡迎。
“若琛杯”也來自人名。清代張心泰《粵遊小識》有記述:“潮郡尤嗜茶……以鼎臣制宜興壺,大若胡桃,滿貯茶葉,用堅炭煎湯,乍沸泡如蟹眼時,渝于壺內,乃取若琛所制茶杯,高寸余,約三四器,勻斟.......”,明白說出“若琛所制茶杯”。惟若琛爲何時何地人氏,尚有待進一步考證。
2、巨型古瓷茶壺
該大茶壺曾于1951年在英国海德公园大型国际展览会展出的。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在参观展览会时,曾饮过从这个茶壺斟出的香茶。此壺高约1米,壺身周长2米,重27公斤,容量57. 3公斤,可泡2. 3公斤茶葉,能斟出1200杯茶,可算是目前世界上最巨型的陶瓷茶壺了。约值88万美元。这个大茶壺的来源已无可考。从釉彩绘有中国人种茶、采茶、烤茶及從海路運茶出口的圖畫分析,可能是清代輸出茶葉時,連同茶葉一起傳到英國的。現這個茶壺归英国川宁茶葉公司所有,並藏在倫教這家公司的茶葉博物館裏。
3、稀世瑰宝—龚春壺
龚春制作茗壺,绝技高超,但制品不多,流传到后代的更是风毛麟角。清代古物收藏家吴骞、鉴赏家张叔未,费尽精力寻找,都因未能找到“龚春壺”而自叹福薄,只能感慨他说“这个瑰宝,世间已不复存在了”。1928年,宜兴有一位毁家整治善卷洞的储南强先生,十分重视故乡文物,曾不惜代价搜寻龚春壺。一天,他在苏州冷摊上无意中发现了一把造型奇古的陶茶壺,摆摊的主人却作为破旧废品摆在一旁,储先生见了好奇地拿起一看,壺把下竟有“龚春”两字,大为惊喜,当即用五百银元买来,他为这次奇遇,庆幸不已。为了考证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