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茶具的演進|茶具演變
在建窑黑釉盏的影响下,江西吉州窑、四川广元窑也大量生产民用黑釉盏。不仅在南方流行,北方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一些窑场也生产黑釉盏,定窑、磁州窑生产的黑釉茶具量也很大。
“美食不如美器”曆來是中國人的器用之道,從粗放式羹飲發展到細啜慢品式飲用,人類的飲茶經曆了一定的曆史階段。不同的品飲方式,自然産生了相應的茶具,茶具是茶文化曆史發展長河中最重要的載體,爲我們解讀古人的飲茶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茶樹發源于中國西南地區的雲南、四川、貴州一帶,漢代四川一帶的經濟已相當繁榮,飲茶在當時的士人生活日益凸現。王褒《僮約》中記載“烹荼盡具,酺已蓋藏”,明確提到烹茶用的茶具。三國張揖的《廣雅》記載:“荊巴間采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若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姜蔥芼之……”,說明當時的飲茶方式是先把茶餅炙烤一下,搗成茶末後放入瓷碗中,然後沖入開水,喝時還要加些蔥、姜等調料。
唐代中期,茶葉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從中國的西南一帶漸漸向長江、淮河流域北移,産茶區域的擴大,加上茶葉加工技術的改進,大大促進唐代茶業經濟的繁榮。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陸羽《茶經》問世。這是第一部系統介紹茶文化的專著,詳細介紹了茶的産地、生態、采摘、制造、加工、煮飲等,是茶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
煎茶是唐代主要的飲茶方式,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记载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人自怀挟,到处煎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賣之……”
可见唐代煎茶已相當普遍,並出現了以煎茶爲行業的商業活動。簡單地說,唐代的煎茶即把茶餅碾碎後,用羅篩篩選茶末,在風爐上架起茶鍑,放入水,起火支燒,待鍑中的水“沸如魚目、微有聲”(第一沸)時,即加入適量的鹽花,待到“緣邊如湧泉連珠”(第二沸)時,舀出一瓢水放入熟盂內以備救沸育華用;以竹夾攪拌茶鍑中的湯水,然後用茶則量茶末入鍑煎煮,等到“勢若奔濤濺沫”(第三沸)時,將舀出的茶湯重倒回茶鍑中,叫做“救沸育華”,目的是避免鍑中的茶湯過老。此時,即可用茶勺從鍑內舀出茶湯,酌入茶碗飲用。
唐代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白瓷出現于北齊,唐代的白瓷可與南方的青瓷相媲美,出現了“北白南青”共繁榮的局面。當然,飲茶的興盛也進一步推動了唐代陶瓷業的發展。陸羽特別推崇越窯青瓷,越窯青瓷在有唐一代達到了頂峰,出現了青瓷史上登峰造極的作品——“秘色瓷”。
陆羽认为茶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上,壽州、洪州次。”並認爲“越州瓷、嶽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