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唐代長沙窯茶具|唐代茶具
湖南 张海军
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铜官镇,故又名铜官窑,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长沙窑是在湘阴窑基础上烧造的,兴起年代有多种说法,其中以湖南省博物馆李建毛副馆长的提法较为恰当,他经过研究认为:“长沙窑兴起于八世纪末至九世纪初叶较为适当,这一时间与长沙窑瓷上的绝对纪年以及纪年墓中出土的长沙窑瓷是吻合的。”
长沙窑产品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它的釉下彩装饰,其装饰内容包括书法、绘画等等,而除了这一点之外,其能够屹立于唐代“南青北白”陶瓷大环境中,还应归功于它的造型多样化,这其中就包括茶具。
由于长沙窑在唐代陆羽所写的《茶經》中沒有明確記載,所以人們對它的茶具並沒有太多的認知。自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長沙窯被發現後,人們開始關注這一窯場的一切,並將其與同時期其他窯場進行對比,甚至與一些皇家器皿相提並論,茶具則是這一典型的對比物。通過與陝西扶風法門寺塔唐代地宮出土的皇家宮廷金銀器茶具對比,可以發現長沙窯所生産的茶具與之有著明顯的差距,因而這對研究唐代民間茶文化具有頗大的參考價值。
唐朝是嗜茶之風普及大江南北的巅峰時期,這段曆史在《封氏聞見記》中亦有記載:茶“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也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飲茶用器從食具、酒具的系統中分離出來,有了專屬的器具,陸羽在其《茶經》一書中便有相應的記載。這一時期,除了有專屬的茶器外,能夠制作飲茶用器的材料也有很多種,竹、木、錫、鐵、銅、銀、陶、瓷皆可,但是茶性苛刻,其貯存、煎煮、飲用均需特別對待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性,在這一點上,瓷質的茶具則是最佳的選擇,而長沙窯則是生産茶器的集大成者。
通过分析长沙窑主要烧造时期的时代茶文化背景、陶瓷造型特征,唐代存在的不同飲茶方式及相應的器具要求,輔以《茶經》、《十六湯品》等茶學專著中對用于茶事活動的器皿具體的要求、唐代茶詩對于飲茶用器的描述以及對帶有題記産品的分析,初步判斷長沙窯出土的器物中可能應用于飲茶活動中的産品有壺、瓶、碗、盞、盞托、碾具、等類別,而這些可歸納爲碾茶器、貯茶器、汲水器、烹茶器以及飲茶器等,現予以簡單介紹。
一、碾茶器
碾茶器是碾槽、碾輪、擂缽、杵頭等碾茶用具的統稱,其功能爲將餅茶、團茶碾成碎末。在這其中,碾槽、碾輪是相互配套使用的。碾輪皆爲璧形,邊緣尖薄,中心厚實,中有圓孔,個別的爲方孔,與《茶經》中描述的“軸中方而執圓”相對應。碾槽呈長條形,正面有梭子狀凹槽,四周模印圖案或設镂空狀器座,也有外表繪釉下彩花紋的,與《茶經》中描述的“爲臼內圓而外方,內圓備于運行也。”遙相呼應。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