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枝鐮蛾
学名 Casmara patrona Meyrick 鳞翅目,镰蛾科。别名茶蛀梗蟲、茶枝蛀蛾、油茶蛀莖蟲、茶織葉蛾。分布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雲南、湖北、台灣。
为害特点 幼虫从上向下蛀食枝干,致茶枝中空、枝梢萎凋,日久幹枯,大枝也常整枝枯死或折斷。嚴重影響産量、質量。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一18mm,翅展32—40mm。体、翅茶褐色。觸角黃白色絲狀。下唇須長,上彎。前翅近方形,沿前翅前緣外端生一土紅色帶,外緣灰黑色,內側具一土黃色大斑,斑中央具一狹長三角形黑帶紋指向頂角處,其後具灰白色紋分割的2個黑褐色斑,近翅基中部具紅色隆起斑塊。後翅灰褐色較寬。腹部各節生有白色橫帶。卵長lmm,馬齒形,淺米黃色。末齡幼蟲體長30一40mm,頭細小,頭部黃褐色,中央生一個淺黃色“人”字形紋,胸部略膨大。前胸和中胸背板淺黃褐色,前胸、中胸間背面有1個隆起的乳白色肉瘤,後胸和腹部爲白色,背部稍呈淺紅色,腹末臀板黑褐色。蛹長18—20mm,長圓筒形,黃褐色,腹末具突起1對。
生活习性 年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受害枝干中越冬。安徽南部及湖南长沙越冬幼虫于翌年4月下旬后化蛹,5月上、中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旬一7月成虫羽化后交尾产卵,6月上中旬进入羽化高峰期,6月下旬幼虫盛发,8月上旬后开始见到枯梢。安徽卵期10一23天,幼虫期290一310天,蛹期30天,成虫寿命4一10天。成虫喜在下午或夜间羽化,白天隐蔽在茶叢中,夜晚活動,有趨光性。交配後的成蟲把卵産在嫩梢上1—6葉節間,粒産,每處l粒。初孵幼蟲從葉腋處鑽入芽鞘,向下鑽蛀,5天後梢部4—6片葉開始萎凋,l一2齡幼蟲爲害小枝,3齡後從小枝進入側枝或主幹處爲害,常蛀到近地面處,枝幹的陰面蛀有一列排泄孔3—5個,幼蟲棲息在最下一個孔的下方,常從孔中排出圓柱形糞便和木屑,長2—3mm,該幼蟲在蟲道裏十分活潑,老熟幼蟲化蛹前先在距枝端茶枝1/3處咬一個羽化孔,羽化孔近圓形,直徑3.5—5mm,然後在孔下蟲道裏吐絲做繭化蛹在其內。管理粗放茶園和老齡茶樹及樹勢衰弱的茶園受害重。此外,枝幹粗壯的喬木型品種較枝幹細的灌木型品種受害輕。
防治方法 (1)加强茶園管理。8月中旬發現有蟲梢及時剪除,冬季、翌春要細心檢查有蟲枝並齊地剪除,及時收集風折蟲枝,集中燒毀或深埋,可壓低蟲口,減少爲害。(2)必要時用脫脂棉沾80%敵敵畏乳油40一50倍液,塞進蟲孔後用泥封住,可毒殺幼蟲。(3)利用燈火誘殺,連續2—3年也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