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蟲害--茶樹茶尺蠖
学名 Ectropis obliqua hypulina Wehrli 鳞翅目,尺蛾科。异名E.obliqua Warren、Boarmia obliqua hypulina。俗名拱拱虫、拱背虫、吊丝虫。分布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东、福建等省。 寄主 茶、大豆、豇豆、芝麻、向日葵、辣蓼等。 为害特点 幼虫咬食叶片成弧形缺刻,严重发生的叶片全部被吃光,仅留秃枝,致樹势衰弱,耐寒力差,易受冻害。7—9月夏秋茶期間受害重。該蟲是我國茶樹主要害虫之一。由于此虫发生代数多,繁殖快,蔓延迅速,很易暴发成灾。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一12mm,翅展20—30mm,雄蛾较小。头部小,复眼黑色近球形,触角丝状,灰褐色。全体灰白色,头胸背面厚被鳞片和绒毛,翅面疏被黑褐色鳞片,前翅具黑褐色鳞片组成的内横线、外横线、亚外缘线、外缘线各一条,弯曲成波状纹,外缘线色稍深,沿外缘具黑色小点7个。外缘及后缘有灰白色缘毛;后翅稍短,外缘生有5个黑点,缘毛灰白色。足灰白色,杂有黑色鳞片,中足胫节末端、后足中央及末端各生距一对。体形大小及体色随季节不同而异,秋季发生体形大且体色较深;翅面波纹明 顯。卵長1mm,橢圓形。初綠色,後變灰褐色,孵化前爲黑色。常數十粒至百余粒成堆,上覆白色絮狀物。幼蟲末齡幼蟲體長26—30mm,體圓筒形,頭部褐色。初孵幼蟲黑色,體長1.5mm,頭大,胸腹部各節均具白縱線及環列白色小點。1齡幼蟲後期體褐色,白點白線逐漸消失;2齡幼蟲體長4—6mm,體黑褐色,白點白線消失,腹部第一節背面具2個不明 顯的黑點,第二節背面生2個較明 顯的深褐色斑紋;3齡幼蟲體長7—9mm,茶褐色,腹部第一節背面的黑點明 顯,第二節背面有一黑紋呈“人”字形,第八節背面亦有不明 显的倒“人”字形黑纹;4龄幼虫体长13一l 6mm,浅茶褐色,腹部2—4節背面具不明 顯的灰黑色“回”形斑紋,第六節兩側生兩個不明 顯的黑紋,第八節背面倒“人”字形斑紋明 顯,並有小突起一對;5齡幼蟲體長18—22mm,灰色,體背斑紋與4齡幼蟲相近,但較4齡幼蟲明 顯。蛹長10一14mm,長橢圓形,雄蛹較小。赭褐色,頭部色較暗。觸角與翅芽達腹部第4節,第五腹節前緣兩側各具眼狀斑一個,臀棘近三角形,雄蛹臀棘末端具一分叉的短刺。
生活习性 浙江年生6—7代,安徽、江苏5—6代,以蛹在樹冠下表土内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成虫羽化产卵,4月初第一代幼虫始发,为害春茶。第二代幼蟲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發生,以後約每隔一月發生1代,10月後以老熟幼蟲陸續入土化蛹越冬。越冬蛹羽化進度不一,發生代數多、不整齊,除一、二代尚可分清後各世代重疊。各世代生活曆期因氣候不同而異。浙江杭州一代均溫18℃約56天,二代均溫21℃約4l天,三代均溫26℃約34天,四、五代均溫28℃約30天,越冬代長達6個月。成蟲多于黃昏至天亮前羽化,白天平展四翅,靜息于茶叢中,受驚後迅速飛走。傍晚開始活動,雌蟲飛翔力弱,雄蟲活潑,飛翔力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