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芽瘿蚊
症狀茶芽瘿蚊系茶樹一種新害蟲,由華南農業大學謝振倫教授發現並主持研究,其成果獲1993年肇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本蟲分布在我省各地,但以山區茶園發生較多,據1982年在信宜前排鎮的調查,蟲株率達70~80%。當茶芽受到成蟲産卵刺激,頂端生長點便停止向上伸長,而橫向畸形生長呈腫脹發育,形成蟲瘿,幼蟲在瘿內繼續爲害,明 顯影響茶葉産量和樹勢,嚴重時二輪茶無茶可采。
南方部分省份一年發生3代,以幼蟲越冬。各代成蟲盛羽期分別出現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7月中旬和9月下旬。各代瘿苞出現盛期分別爲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10月上旬至10月中旬。幼蟲在瘿苞內或土中越冬。翌年2月瘿苞內幼蟲出苞入土,入土幼蟲在土中築一土室,3月開始化蛹。成蟲羽化多集中在黃昏後。成蟲日伏夜出,飛翔力不強,有趨光性,卵産在剛萌動的幼芽上,逐個産出堆成一堆,每雌平均産卵60~80粒,成蟲壽命1~6天。幼蟲孵化後留在芽內爲害,在芽尖生長點上取食,受害芽形成瘿苞,幼蟲期一直在苞內不轉移,老熟後從苞內爬出彈跳落地入土化蛹。
茶芽瘿蚊多發生于陰涼、高濕、日照較少的山地茶園及海拔較高的茶園。其天敵有廣腹細蜂。
防止方法
1. 摘除瘿苞。在摘茶及農事操作時,發現瘿苞順手摘除,能減少下一代數量。
2. 药剂防治 幼虫出苞后进土阶段可施用辛硫磷或敌百虫毒土杀死幼虫。在成虫出土盛期可在茶叢下層及土表噴灑80%敵敵畏1000倍液、或2.5%功夫乳劑3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