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芽粗腿象
茶芽粗腿象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我國部分茶區發生的一種茶樹害蟲,目前已知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貴州等省。
1、形态特征 成虫平均体长3.45毫米,喙长0.97毫米。头、喙、前胸背部棕黄至棕红色,其余部分淡黄色,胸部和喙腹面黑色,腹部腹面黄褐色。复眼黑色。触角着生于喙前端1/3处,11节,端部3节膨大成椭圆形,每节上长有感觉毛。前胸背板宽度大于长度。鞘翅棕黄至棕红色,上有8条纵沟,纵沟上有排列整齐的刻点,表面长有细密白色短鳞毛,鞘翅中央及前缘近基部1/3处各有一个黑色斑纹,并相互连接,翅端中央处也有一个黑斑纹。足棕黄色,腿节膨大,内侧有一较大齿状突起,跗节3节,具2爪。
卵橢圓形,乳白色。
幼蟲成長後平均體長4.12毫米,乳白色至淡黃白色,頭棕黃色。體肥胖,多褶紋,無足,每體節上長有細毛,尾部背線兩側各有1個角狀突起。
蛹白色至黃白色,橢圓形,腹面平,背隆起,複眼棕黃色。翅白色至黃白色,有9條縱脊。蛹體背面長有毛突,其上長有1根褐色毛。腹末有短刺2枚。
2、習性及規律 茶芽粗腿象在浙江一年2代,以幼蟲在茶樹根際附近土壤中越冬,越冬幼蟲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化蛹,蛹大多在4月中旬開始羽化,成蟲出土高峰期在4月底至5月上旬,終見期一般在6月上旬。
成虫趋嫩性强,均在春梢嫩叶背面活动、取食,只取时嫩叶下表皮及叶肉,残留上表皮,一般自叶尖或叶缘开始取食,被害叶开始时呈现一个个圆形的半透明板,随取食孔增加,相互连接,形成不规则形的黄褐色枯斑,叶片反卷。成虫假死性强,受惊后即坠落地面。 卵大多产于茶樹根勁附近的落葉層內及表土中。
卵孵化後,幼蟲入土取食並越冬。幼蟲在茶園中的分布以距差數15厘米範圍內最多,入土深度以0~5厘米範圍內居多。
茶芽粗腿象在浙江僅在局部茶園中發生,一般靠金荒山、林地的茶園發生較多,陰坡茶園中的蟲量多于陽坡,留養不采茶的茶園較投産茶園危害重。茶園耕作,尤其是秋末清園,可使大量幼蟲死亡。由于幼蟲入土深度淺,冬季特殊低溫,表土層結冰,均對越冬幼蟲的生存不利。3月份的氣溫高低及降雨量多少,左右著當年成蟲的出土遲早,一般其出土期隨3月份氣溫的升高而提前,並隨3月份降雨量的增多而推遲。
茶芽粗腿象的天敵主要是捕食性天敵,尤其是卵常被蜘蛛等土面捕食性天敵所捕食,對其種群數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防止措施
(1)茶园耕锄 在7~8月或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清园及行间深翻,其防效可达46%~71%,对于虫量在防治指标上下的茶園,可通過這一措施,次年免于施藥防治。
(2)人工捕杀 利用成虫的假死性,在成虫发生高峰期用振落法捕杀成虫,以减少发生量和减轻危害程度。
(3)农药防治 投产茶園每667平方米蟲量在10000頭以上的均應施藥防治。施藥適期掌握在成蟲出土盛末期,此時成蟲大多仍處在産卵前期,可取得優異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