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褐色葉斑病發生機理與防治
茶褐色叶斑病 症状 江苏、浙江、安徽、湖南、四川、广东、台湾、云南、贵州等省茶區均有分布。主要爲害葉片,多從葉緣處開始現褐色小點,後擴展成圓形或半圓形至不規則形紫褐色至暗褐色病斑,上生灰褐色小粒點,病健部分界不大明顯,但病斑紫黑色邊緣較寬(別于茶圆赤星病).有时叶缘上产生多个病斑融合在一起,很似冻害状,湿度大时病斑上生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可与冻害区别。 病原 Cercospora sp.称一种茶尾孢菌,與茶圓赤星病病原菌同屬不同種,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斑上的黴點,是病原菌子座和分生孢子梗叢。子座球形至近球形,直徑40一100um.分生孢子梗叢長在表皮下的子座上,分生孢子梗單條,直或稍彎曲,大小12-75×2-3(um).分生孢子鞭狀,基部粗,頂端漸細,無色至淺灰色,大小40一92×3-5(um),具隔4-10個,孢子成熟後分隔明顯。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块(菌丝体或子座)在病树的病叶及落在土表的病落叶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后经5天左右潜育开始发病,以后经反复再侵染,致病害不断扩展蔓延。该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每年早春和晚秋,即3-5月和9-11月发生居多。安徽秋季比春季发生多。遭受冻害、缺肥或采摘 過度,茶樹樹勢衰弱易發病。茶園排水不良、濕氣滯留發病重。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有机肥;加强茶園管理,做到合理采摘 ,采養結合;做好清溝排漬工作,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做好防寒工作,防止凍害發生,以減輕發病。(3)春季采摘 前或早春、晚秋發病初期及時噴灑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也可用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或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