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餅病
症状 又称疱状叶枯病、叶肿病,是嫩芽和叶上重要病害,分布在全国各茶區。主要爲害嫩葉、嫩莖、新梢、花蕾、果實和葉柄。嫩葉染病初現淡黃至紅棕色半透明小斑點,後擴展成直徑0.3一1.25cm圓形斑,病斑正面凹陷,淺黃褐色至暗紅色,背面凸起,呈饅頭狀疱斑,其上具灰白色或粉紅色或灰色粉末狀物,後期粉末消失,凸起部分萎縮形成褐色枯斑,四周邊緣具一灰白色圈,似餅狀,故稱茶餅病。發病重時一葉上有幾個或幾十個明顯的病斑,後幹枯或形成潰瘍。葉片中脈染病病葉多扭曲或畸形,茶葉歪曲、對折或呈不規則卷攏。葉柄、嫩莖染病腫脹並扭曲,嚴重的病部以上的新梢枯死或折斷。該病對茶叶品质影响很大。 病原 Exobasidium vexans Massee称坏损外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病斑上的白粉状物是该菌的子实层,由很多个担子聚集形成。担子圆筒形至棍棒形,基部较细,顶端略圆,单胞,大小49一150×3.5—6(um),担子顶端具小梗2—4个,每个小梗上生担孢子1个。担孢子单脑无色,椭圆形,大小9—16×3—6(um),发芽前产生中隔,变为双胞,发芽时每胞各生l芽管,侵入寄主。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活体上越冬或越夏,翌春5月上旬或秋天,均温15—20℃,相对湿度高于80%,即可形成担孢子。担孢子借风传播到嫩叶或新梢上,遇有水滴时,开始萌发,侵入后经3—18天潜育,形成新病斑,然后其上长出子实层。担孢子成熟后又飞散,进行多次再侵染。全国各茶區發病時間不同,華東、華南茶區3—5月、9一l0月發生,西南茶區7—11月發生,海南茶區2月及9月以後至翌年1月發生。夏季該菌在茶樹上越夏。擔孢子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2小時開始萌發,24小時萌發率高達70%一80%,萌發的擔孢子産生2個芽管,從孢子兩側伸出,芽管直接從寄主表皮細胞侵入,氣溫18—20℃,相對濕度80%一95%,潛育期l0一13天,20—23℃爲8—10天,顯症後4—6天開始産生孢子,完成一個侵染過程曆時12—19天。在四川,每年再侵染可發生7—8次,貴州可發生15次。氣溫31℃以上,連續光照4小時,擔孢子生長發育受抑制,病害停滯下來。茶园日照少,结露持续时间长,雾多,湿度大易发病。偏施、过施氮肥,采摘、修剪过度,管理粗放,杂草多发病重。防治方法 (1)进行检疫。从病区调进的苗木必须进行严格检疫,发现病苗马上处理,防止该病传播、扩展。(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3)加强茶園管理,及時去掉遮蔭樹,及時分批采茶,適時修剪和台刈,使新梢抽出期避開發病盛期,減少染病機會,另外及時除草也可減輕發病。(4)加強預測預報及時施藥防病此病流行期間,若連續5天中有3天上午日均日照時數<3小時,或5天日降雨量2.5—5mm以上時,應馬上噴灑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75%十三嗎啉乳油3500倍液、20%萎鏽靈乳油1000倍液、9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l000倍液。三唑酮有效期長,發病期用藥1次即可,其它殺菌劑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非采茶期和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