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部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茶苗白絹病
分布及症狀: 茶苗白絹病是一种常见的苗圃根部病害。国内分布范围广,为害严重。除茶外,尚能爲害瓜類、茄科、麻類、煙草、花生等200多種植物。發生在根頸部,病部初呈褐色斑,表面生白色綿毛狀物,擴展後繞根頸一圈,形或白色絹絲狀菌膜,可向土面擴展。後期在病部形成油菜籽狀菌核,由白色轉黃褐色至黑褐色。由于病菌的致病作用 ,病株皮層腐爛,水分、養分運輸受阻,葉片枯萎、脫落,最後全株死亡。
病原:是一種擔子菌亞門薄膜革菌屬的真菌。菌絲體初無色,後稍帶褐色,密集,形成菌核。菌核圓形,表面光滑、堅硬,黑褐色。在濕熱條件下産生繁殖體,即擔子和擔孢子,但不常見,傳病作用 也不大。
發生規律: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于病組織上越冬,幹燥 條件下可存活5~6年。第二年春夏之交,溫濕度適宜時萌發産生菌絲,沿土隙蔓延或隨雨水、灌溉水、農具等進行傳播,侵染幼苗根頸部進行爲害。高溫高濕有利于發病,以6~8月發生最盛。土壤粘重,酸變過大,地勢低窪,茶苗長勢差,以及前作爲感病寄生地,病害發生亦重。
防治方法:選擇生荒地或非感病作物的地作苗圃。注意茶園排水,改良土壤,促進苗木建壯,增強抗病力。感病苗圃應及時清除病苗並進行土壤消毒。藥劑用70%五氯硝基苯每方1~2.5公斤,加細土後撒施土面混勻。7~10天後再撒一次。感病較輕的苗木可用藥液灌蔸,藥劑有50%多菌靈500倍液、0.5%硫酸銅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移栽茶苗葉可用20%石灰水浸泡消毒。
分布及症狀: 主要为害茶苗,在部分茶區發生嚴重,造成茶苗枯死。以扡插苗圃中常見,主側根均可受害。病菌從扡插苗剪口或根部傷口侵入,初期産生淡褐色球形突起,以後逐漸擴大呈瘤狀,小的似粟粒,大的象豌豆,多個瘤常相互愈合成不規則的大瘤。瘤狀物褐色,木質化而堅硬,表面粗糙。茶苗受害後須根減少,地上部生長不良或枯死。
病原:茶根癌病菌为野杆菌属[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S.et T.) Conn.]细菌。菌体短杆状,具1~3根极生鞭毛。在普通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圆形菌落。发育适温为25~29℃,致死温度为51℃(10分钟)。在pH7.3时发育最好。
發生規律:根癌病菌在土壤或病組織中越冬。次年環境適宜時,借水流、地下昆蟲及農具傳播爲害。病菌從苗木傷口或切口處侵入,在組織內生長發育,刺激細胞加速分裂,産生癌瘤。
防治方法:要嚴格苗木檢查,防治地下害蟲,減少根系傷口。苗木必要時可用20%石灰水浸根10分鍾消毒後再移栽。
茶苗根結線蟲病
分布及症状: 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台湾、浙江、福建等温暖的产茶區。此病是由一種很小的線蟲引起,當線蟲侵入茶根後,使根部形成腫瘤,形似黃豆、菜籽等,且大小不一,受害根系無須根,畸形,有時根系末端比前端粗,病株地上部分生長不良,植株矮小,生長衰弱,葉片發黃,幹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