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文化支撐
普洱 茶的文化支撐,當唐朝人盧仝在吟誦:"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的時候,出自西南山野的普洱 茶已經開始穿越崇山峻嶺,逐漸成爲藏區人民的日常飲品了。("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時。"《普洱 府志》)仿佛自普洱 茶開始流通起便遠離中原文化的正統,遠離以綠茶、烏龍爲主導的江南雅士文化圈。以至于給了今人質疑的空間:普洱 茶究竟有沒散化?
一切 从"文化"开始
一般而言使用频率越高的词汇往往越难定义,"文化"一词便是如此。据统计,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文化"一词下的定义已这160多个。在国内较为权威的是《辞海》中的解释:"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此可见,"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专属,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并附着于一定的物质财富之上。德国人类学家夏埃尔:兰德曼说:"文化是由人自身的自由首创性所创造的。"看来。所谓的"文化"应是由人创造的,是"人为的",套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便是"被文化"的。文化 在历史长河中流淌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普洱 茶的曆史可以上溯到三國時期的"武侯遺種",據道光《普洱 府志》"六茶山遺器"記載:"六茶山遺器,俱在城南境,舊傳武侯(諸葛亮)遍曆六山,留銅鑼于攸樂,置铓于莽芝,埋鐵磚于蠻磚,遺木梆于倚邦,埋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漫撒,因以名其山。又莽芝有茶王樹,較五茶山獨大,相傳爲武侯遺種,今夷民猶祀之。"
最早在曆史文獻中記載普洱 茶的人,是唐威通三年(862年)曾親自到過雲南南诏的唐吏樊綽,在其著《蠻書》卷七中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銀生城即今雲南普洱 的景東縣城,景東城即是唐南诏時的銀生節度所在地,銀生節度轄今思茅地區和西雙版納州。首次提到"普茶"(即普洱 茶)這個詞,是在明代萬曆年間的學者謝肇涮在其著《滇略》中,該書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至此普洱 茶的雛形已成,制作已經"蒸而成團",結束了"無采造法"的時代。並且成爲一種上至這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的日常飲品。至清代,則是"普洱 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師尤重之。"(阮福《普洱 茶記》)普洱 茶以貢茶的身份一舉成爲清宮中統治階級的寵兒,"夏喝龍井,冬飲普洱 "成爲了清宮內上行下效的飲茶風尚。雍正初年,普洱 府的設立,對普洱 貢茶的制作和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乾隆皇帝對普洱 茶的推廣功勞尤大。他曾作詩雲:"唯有普洱 號剛堅,清標未足誇雀舌。"由于普洱 茶形制獨特,在京城數量稀少,因此乾隆皇帝常將它作爲賞賜外番或外國使節的禮品。朝鮮學者李圭景(1788一1856)在《五洲衍文長箋散稿》中寫道:"今燕都(指北京)茶品之藉藉盛行者,普洱 茶爲第一,白毫茶爲第二,青茶爲第三,黃茶为第四 "即使在外国学者的眼中,普洱 茶也當之無愧地成爲當時茶品中的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