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爲何更名普洱?
普洱 市,一舉改名天下知。今日,中共思茅市委、市人民政府宣布,新市名將于明日正式啓用。原思茅市府所在的翠雲區將更名爲思茅區,原思茅市所轄普洱 縣更名爲甯洱縣。257萬普洱 人民將迎來更名這一意義深遠的曆史時刻。
思茅市位于雲南省西南部,全市總面積4萬多平方公裏,人口近260萬,下轄1區9縣,有世居民族14個,少數民族人口占60%,與越南、老撾、緬甸接壤,一直以來是我國通往東南亞的重要通道。
據普洱 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柳彬介紹,思茅市更名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緣由:
一是尊重曆史,實現淵源認同。早在1729年,清王朝即在思茅設置普洱 府。新中國建立後,普洱 相繼更名爲普洱 專區、甯洱專區、思普地區、思茅專區、思茅地區等。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思茅撤地設市。現在思茅市更名普洱 市,秉承了曆史淵源。
二是尊重少數民族意願,實現民族認同。1950年,普洱 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 召开,各少数民族首领、头人、代表踊跃参加,规模空前。1951年,当地各少数民族头人和党政军代表举行大会,刻立了被称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表示要"代表全普洱 區各族同胞","誓爲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鬥"。由于這些特定重大曆史事件,當地各族人民對普洱 這一地名懷有特殊的民族感情。
三是尊重人民代表、政協委員意願,實現社會認同。近年來,思茅各界人士紛紛表達了更名普洱 的意願。在上報國務院審批之前,雲南省人民政府廣泛征求了相關州市、相關部門的意見,並舉行了專家論證會,社會各界人士普遍予以認同。
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世界茶源、中國茶城、普洱 茶都”,“綠色普洱 、生態普洱 、文化普洱 ”正以嶄新的形象走出“山門”,走出雲南,走向北京,走向世界,吸引了市內外省內外國內外的目光。普洱 是一個待開發建設的城市,而普洱 優越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資源,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多姿多彩的多民族文化,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知名的、實力雄厚的企業到普洱 投資興業。此次思茅更名爲普洱 市,不僅將對思茅的經濟社會發展産生重要影響,而且將爲普洱 市的茶産業搶占市場“制高點”,實現新一輪的大發展、快發展,創造了先決條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新起點新高度傾力打造茶産業第一支柱
普洱 市市委書記高旭升說,目前,普洱 市茶園面積達到240萬畝,茶葉産量4萬噸,茶葉産值達15億元,成爲全國茶葉種植、生産的重要基地,成爲普洱 茶文化研究與推廣的重要陣地。茶爲國飲,國盛茶興。普洱 茶産業關系著千家萬戶的生活,關系著邊疆的發展與穩定,我們必須加強資源整合,著力科技創新,實施品牌戰略,全面提升普洱 茶産業發展水平,力爭今年茶産業産值突破20億元,使更多的山區群衆依靠普洱 茶脫貧致富,有力地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普洱 茶文化的繁榮與否關系著思茅各民族的和諧與進步。普洱 茶文化的核心就是和諧,其中的精神內涵深深融入到當地的民族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