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輪斑病的發生與常用防治方法
鑒別症狀:茶輪斑病又稱茶梢枯死病。分布在全國各産茶區。主要爲害葉片和新梢。葉片染病嫩葉、成葉、老葉均見發病,先在葉尖或葉緣上生出黃綠色小病斑,後擴展爲圓形至橢圓形或不規則形褐色大病斑,成葉和老葉上的病斑具明顯的同心輪紋,後期病斑中間變成灰白色,濕度大出現呈輪紋狀排列的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的子實體。嫩葉染病時從葉尖向葉緣漸變黑褐色,病斑不整齊,焦枯狀,病斑正面散生煤汙狀小點,病斑上沒有輪紋,病斑多時常相互融合致葉片大部分布滿褐色枯斑。嫩梢染病尖端先發病,後變黑枯死,繼續向下擴展引致枝枯,發生嚴重時葉片大量脫落或扡插苗成片死亡。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盤在病葉或病梢上越冬,翌春條件適宜時産生分生孢子,從茶樹嫩葉或成葉傷口處入侵,經7—14天潛育引起發病,産生新病斑,濕度大時形成子實體,釋放出成熟子實體,借雨水飛濺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該病屬高溫高濕型病害,氣溫25—28℃,相對濕度85%一87%利于發病。夏、秋兩季發生重。生産上捋采、機械采茶、修剪、夏季扡插苗及茶樹害蟲多的茶園易發病。茶園排水不良,栽植過密的扡插苗圃發病重。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
防治方法:
2、加強茶園管理,防止捋采或強采,千方百計減少傷口。機采、修剪、發現害蟲後及時噴灑殺菌劑和殺蟲劑預防病菌入侵。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可減輕發病。
3、進入發病期,采茶後或發病初期及時噴灑農藥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多黴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80%敵菌丹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700倍液,隔7~14天防治1次,連續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