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工夫初制機械化的發展|政和工夫制作
1.民國時期初制工具
過去,政和的制茶生産多是茶農個體手工加工,其設備簡陋,加工粗糙,揉茶用的是揉茶槽。
茶摘回來,晾蔫或放在鍋裏加溫來回拌動,使茶葉萎軟再放入槽內,拌動揉搓,使其梗葉分清的青茶成爲軟軟的茶團後,掀散解團即可在焙籠上焙幹。焙籠用竹蔑制成,髙約60厘米、直徑約70厘米,腰部稍小些,裏面放一個如飯甑箅樣的竹箅子(即焙蒂)成弧形圓箅,再鋪上茶葉,放在焙窯上,用炭文火焙幹,即成毛茶。這樣制造的茶葉既不能大規模生産,其質量也不保證,且花大力氣。
烘幹的茶葉,須經揀茶工藝,揀茶用一個圓篾篩坐四個揀茶工,每人面前放一個約20厘米寬、30厘米長的有幾層布疊在一起的布墊,把茶葉一把一把地撒在布墊上揀去茶梗和雜物,一袋揀完了,再去找驗茶工人換一袋,驗茶工要查看這袋茶是否合乎要求,揀工要把揀出來的“茶頭”(茶梗等雜物)交稱茶人稱,根據揀的多少給報酬。
2.初制機械化的發展
回顧過去,政和縣茶葉加工一直沿襲手工制作,其勞動強度大,生産效率低,制約了茶葉快速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扶持下,茶葉生産有長足的發展,特別是茶葉生産加工機械化的推廣應用,有力推動制茶工藝技術和茶葉品質的提高。
1953年縣貿易公司從省茶葉公司引進首台木質手推揉茶機,請木工師傅周文其仿造了10余台,分別安裝在重點茶區的角坂、江上、富美、林屯等村使用,每台由兩名婦女或老少半勞力即可操作,一推一拉,輕松自如,有的婦女背著小孩照樣可操作,每桶加工鮮葉10~15公斤,減輕茶農的勞動強度,提高工效,提高茶葉品質,很受茶農歡迎。
1956年,外屯茶葉站站長張生樹和茶葉輔導員許通寶合作,在洋後村利用水碓的動力經改裝帶動多桶揉搶機加工“工夫紅茶”首次獲得成功之後,稻香、鐵山、江上等村主産區也先後仿效水力代替人力揉茶。20世紀60年代初,又出現了用電力帶動的揉茶機。1966年,從浙江杭州機械廠引進50型電動揉茶機,安裝在稻香茶場,接著又從福鼎引進40型電動揉茶機安裝在外屯的古無村和鎮前的角坂村,從此揭開機械制茶的一頁,促進了茶葉生産的發展,提高“政和工夫”紅茶的品質。
政和農械廠(水輪機廠前身),爲本縣茶葉生産需要,從1963年,就開始探討研制揉茶機的制作技術,先是生産一些機械配件,後來發展到整機制造,嶽金隸是廠裏一名技術員,愛上了茶葉技術加工機械,多次到茶區茶場考察,測繪茶机图纸,于1967年,生产首批闽农- 4 0型揉茶機,投放本縣茶區使用。当时有色金属紧缺,厂里因地制宜,利用政和丰富的木材、毛竹,大胆革新,土洋结合,设计出具有山區特色的铁木结构的揉茶機。
其揉盤、揉桶、機架全用木材制成,機械傳動部分爲鐵件, 茶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