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芽枯病| 茶樹芽枯病的症状|茶樹芽枯病的防治
發病初期芽葉尖端呈黃褐色小斑,後擴展成褐色、黃褐色不規則病斑,無明顯邊緣,病芽葉枯焦,扭曲易破裂。後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該病肯暴發快、易成片發生,危害嚴重。值得提請菜農注意的是;茶芽枯病症狀與小綠葉蟬爲害症狀相似,不同的是小綠葉蟬爲害的茶树芽叶呈红褐色,被害叶无黑色小粒点。 冬季防治要点:1农业防治。入冬后至早春前,要对茶園進行認真清理,及肘摘除茶樹上殘存的病葉,以減少病菌染源。對發病嚴重的茶园可在2月底至3月初进行一次整形修剪。对死得其所 春芽叶要早采勤采,以减法病源侵染;2。花剂防治。对发生茶芽枯病的茶園在采取農業防治的同時,不覺需采取化學藥劑防治措施,具體方法爲:畝用殺菌劑甲基托布津100克,或多菌靈100至150克(上述藥劑任選一種即可,若選用其它藥劑,需在當地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選用)加水50至75公斤對茶园均匀喷雾1至2次(喷雾后若遭受雨淋,应按上述方法重新追回喷雾),即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1、症状 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等省茶區均有發生。主要爲害春茶的幼芽、嫩叶和新梢。叶尖、叶缘染病病部初为黄褐色,后扩展成不规则形无明显边缘的病斑,病叶扭曲或向上下卷曲枯焦,易破裂,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褐色小粒点。幼芽、鳞片、鱼叶染病多先变褐,造成病芽萎缩不再伸展,后期变为黑褐色枯焦状,病部可见黑褐色小粒点。2、病原 Phyl10sticta germmiphliae Chen et Hu 称一种叶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斑正面的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初埋生于表皮下,孢子成熟时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有孔口,大小90—245μm,器壁薄,膜质。器内生很多无色单胞圆形至椭圆形分生孢子,大小2—6×2—4(μm),孢子里具油球1—2个。该菌器孢子小,但分生孢子器及孔口较大,仅侵染嫩芽、嫩叶,不为害茎,别于为害茶树的其他叶点霉或茎点霉。该菌生长适温20一27℃,高于29℃时菌丝不能生长。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及越冬的芽叶中越冬。翌春3—4月份气温升 到10℃,相对湿度80%左右,开始形成分生孢子,在水湿条件下释放出来,借雨水和气流传播蔓延,侵染幼嫩芽叶,经2—3天潜育,产生病斑。该病属低温型病害,主要发生在春茶期。每年3月下旬一4月上旬,春茶發芽期開始發病,4月中旬一5月上旬進入春茶盛采期時,氣溫20一25℃進入發病盛期,6月中旬後最高氣溫超過29℃時,病情擴展停滯。此外春茶期茶葉中的氨基酸含量高,對病原菌生長發育有利,利十該病發生和擴展。進入夏茶期以後茶葉中的茶多酚含量增高,則能抑制分生孢子萌發,病害停止擴展。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福州水仙、塢坑、大毫茶、祁门储叶等萌芽迟的品种较抗病。碧云种、福丁种、黄叶早、龙井43号等萌芽早的品种发病重。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的茶樹品種。如鸠坑、福建水仙、政和、龍井長葉、莢紅1號、台茶7號、台茶9號、台茶13號等。(2)春茶期提倡早采、勤采,茶樹上盡可能少留嫩芽,以減少侵染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