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普洱茶品牌形成期
明代是我國茶葉生産大發展的時期,茶葉産區進一步擴大,基本上奠定了現代的茶區範圍,茶樹栽培和茶園管理技術有所提高,尤其是制茶技術發生了劃時代變革,茶類得到了空前發展,綠茶、黑茶、白茶、黃茶、烏龍茶都有了始興或進一步發展,特別是雲南普洱 茶作爲一種新的茶類,型制工藝都已形成,並以普洱 爲中心形成新的集散地,普洱 茶因之而得名。所形成的異軍突起的品牌聞于朝野,逐漸取代“無采造法”的銀生茶。銀生的茶葉生産交易中心地位也漸漸南移至普洱 ,新的茶葉生産交易中心——普洱 逐漸崛起。
“普洱 ”是哈尼語,意爲“水灣寨”,商周時屬産裏地,西漢屬益州郡哀牢地,東漢至南朝隸屬永昌郡,隋代時爲“濮部”,唐時屬南诏國銀生節度爲“步日睑”,“步日”兩字有學者研究,是佤語“濮人兄弟”之意,即指布朗人。當時,蘇、張、周、段等白族官員到此鎮守,奉命建“奉逸城”。元屬元江路,稱普日部。直到明洪武十六年(1383)改稱“普耳”,萬曆年又改稱“普洱 ”,普洱 才有了現在的名字。
元朝開始,雲南的政治經濟中心從大理轉移到昆明,明朝一統天下後,黔國公沐英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到雲南鎮守,大量的明軍進入雲南就地屯田,同時明朝從江南湖廣一帶大量移民雲南,形成了曆史上第一次開發雲南的熱潮。江南一帶的移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産方式,促進了普洱 一帶茶葉生産的勃興,普洱 逐漸成爲新的茶葉生産和集散中心。明朝謝肇涮在《滇略》中記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同处明朝的方以智( 1611~1671)在《物理小识》中说:“普雨茶蒸而成團,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按普雨,即普洱 也”。從他們兩人的記述中可,,,看出,普洱 茶的加工工藝已由銀生茶的“散收,無采造法”演變爲“蒸而成團”,成爲後來稱爲“團茶”、“餅茶”等的緊壓茶了,並且由于有“最能化物”的獨特功效,已形成“較他茶爲獨盛”的達官貴人和平民百姓都喜品飲的大衆茶了。這種既保留了散茶自然真趣,又便于運輸和交易,同時兼具團茶美觀大方古風的普洱 茶以其獨特的品味和優異品質贏得了社會各階層的普遍認同。普洱 茶由此異軍突起,名遍天下,獨領風騷了。
據有關文獻記載,明初鄭和下西洋,將茶種帶到了台灣,從此台灣島上開始有了茶葉生産。已故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天沐先生認爲,鄭和下西洋時,兩萬多船員在海上長時間航行都沒有患上壞血病,也許因爲鄭和是雲南人,從小有飲茶習慣,是不是茶幫他解了這個難題。或許那時鄭和就帶著家鄉産“蒸而成團”的普洱 茶遠渡重洋,如果那樣的話,普洱 茶早在明:時就已遊曆了亞洲和非洲那些沿海國家了,只不過沒有文字記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