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因普洱府得名
經過明朝的發展,到了清朝,普洱 茶已成爲名重天下的大産業和大品牌了。清人趙學敏(1730~1810)在《本草綱目拾遺》(1765)中說:“普洱 茶出雲南普洱 府,成團,有大中小三等”,並引<云南志》:“普洱 山在車裏軍民宣慰司北,其上産茶,性溫味香,名普洱 茶。”《本草綱目拾遺》中還說:“按,普洱 茶,大者一團五斤,如人頭式,名人頭茶,每年入貢,民間不易得也,有僞作者,乃川省與滇南交界土人所造,其餅不堅,色變黃,不如普洱 清香獨絕也。普洱 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綠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
趙學敏這段記述己對普洱 茶的産地區域作了准確的判定,並對“性溫味香”、“清香獨絕”的普洱 茶的藥用功效作了說明。清康熙年間的《元江府志》也說:“普洱 茶,出普洱 山,性溫味香,異于他産”。民國柴萼<梵天庐丛录》(1925)记载“普洱 茶産雲南普洱 山,性溫味厚……品茶者謂之比龍井,猶少陵之比淵明。”幾篇文章記述大同小異,都說普洱 茶産于普洱 山,且香氣和茶性都非常獨特,可見普洱 山確實是普洱 茶的最早産地,也是最正宗的普洱 茶原産地。哪裏是普洱 山呢?據《茶王賦》(1992)記載:甯洱縣貢茶首推西門山茶,西門山亦稱普洱 山、天壁山。史料雲:“普洱 山在雲南甯洱縣境,山主茶性溫味香,異于他産,名普洱 茶”,道府官員用以入貢,稱爲“衆茶之冠”。普洱 山就是甯洱縣城後的天壁山,原來滿山茶林,惜乎20世紀50年代大煉鋼鐵時成了小高爐裏的燃料,一棵也未能逃脫厄運,如今僅剩粗大的茶樹樁讓人歎惋,讓人憑吊了。
清雍正七年(1729),爲加強對茶葉生産和貿易的管理,清政府適時在普洱 設立了普洱 府,並建立了流官體制,加強對所屬三廳一縣一司的管理,其核心是促進茶葉種植的科研和發展,形成大宗商品,爲朝廷增加稅收並承擔向朝廷進貢的責任。普洱 府的設立對普洱 地區的茶葉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圍繞茶産業逐步形成了以普洱 府爲中心的大規模的加工和貿易,普洱 成了茶馬古道的源頭。茶學界公認,普洱 茶的後發酵工藝是馬幫在長時間運輸過程中形成的天賜的特殊工藝,擁有馬幫這種特殊交通工具的是茶商,普洱 就是茶商雲集、趨之若鹜的地方,更爲重要的是茶商沿著以普洱 爲起點的五條向外輻射的茶馬占道,將普洱 茶介紹、銷售到世界各地,世界因此得知普洱 茶。據《普洱 府志》記載,普洱 府當時會館林立,酒樓茶肆鱗次栉比,中外茶商接踵摩肩,成爲國內外影響較大的商貿重鎮。普洱 府不僅是普洱 茶的集散地,而且是最早的原産地,對周邊地區茶産業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那麽,哪些地方屬于古普洱 府轄地呢?據《新編雲南地州市縣情》(2001年)中記述:“清雍正七年置普洱 府,領一縣三廳一司,即甯洱縣(今甯洱縣)、思茅廳(今思茅區)、威遠廳(今景谷縣)、他郎廳(今墨江縣)、車裏宣慰司(今西雙